济宁老年大学书画老师孟庆国: 笔墨传情 岁月生香

掌上济宁讯 清晨的阳光透过书画教室的雕花窗棂,78岁的老学员正专注地临摹《兰亭序》,笔锋转折处,站在一旁的老师孟庆国轻轻托住他的手腕,“这里要像云朵般舒展,您看……”宣纸上游走的墨迹顿时有了灵动的韵律。这是济宁老年大学书画课堂的寻常一景,而执掌教鞭的正是深耕书画教育三十余载的孟庆国。

“老年教育不是技术速成班,而是生命能量的二次绽放。”谈及教学理念,这位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双料会员眼中泛着温润的光。在他的课程表上,既有“永字八法”的技法解析,更特别开设“书画与养生”“笔墨中的哲学”等特色课程。

从山东艺术学院科班出身,到中国书法家协会高研班淬炼,孟庆国的艺术之路始终与教育紧密相连。他的工作室里,整齐码放着三十多本泛黄的教案,最早的一册标注着“1995年”。“当年都是我在前面画一笔,学生在后面学一笔,现在都用多媒体了,但书画艺术的本质从未改变。”说着,他展开一卷学员集体创作的作品,篆隶楷行草各具风骨,“这些银发学员的进步,比我自己获奖更让人欣慰。”

在写意花鸟课上,记者见证了独特的教学场景,二十余位学员的平均年龄超过65岁,却像孩童般热烈讨论着徐渭的墨葡萄。孟庆国时而执笔示范,时而吟诵诗词,当七旬老人成功画出第一只活灵活现的麻雀时,整间教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很多人刚来时连毛笔都不会握,现在都能办师生联展了。”孟庆国指着墙上的展览海报不无自豪。

夕阳西下,书画教室依然墨香氤氲。孟庆国收拾着案头的文房四宝,玻璃板下压着新课程表,“只要老人们有学习热情,我就愿意做这座跨越千年的桥梁。”暮色中,他的身影与墙上“老骥伏枥”的篆书作品渐渐融为一体,仿佛一幅未干的水墨丹青。(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胜男)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