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论语丨春节申遗成功是文化自信,更是责任担当

掌上济宁讯(评论员 华峰)近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临近岁末,春节申遗成功,全体中华儿女收到了一份精神大礼包,倍感欣慰振奋。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犹如璀璨的星辰点缀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运河润泽的人文气韵鲜活灵动,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抱素怀朴的民风乡情魅力尽显。楷木雕刻、孔府花馍、孔府门神、曲阜大庄绢花……这些济宁所独有的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内涵和魅力,承载着济宁丰富的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价值,是济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近年来,从昆曲、京剧、端午节到珠算、中医针灸、二十四节气,我国多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一项项“非遗明珠”,不仅向世界生动展示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文化中国、大美中国增添了独特魅力,也意味着中国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源和“东方智慧”,为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发展作出独特的“中国贡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这个角度而言,非遗连接着“百姓生活”,融入了“人间烟火”。千年文脉承盛景,大河岸畔年味浓。每到春节,济宁家家挂红灯,户户贴春联,锣鼓齐鸣龙狮舞动,吕剧婉转悠扬,快板抑扬顿挫……处处弥漫着热腾腾的烟火气和浓浓的乡愁年味。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我们必须保护好、发展好。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掘非遗特色化、传统化、民间化、个性化的美学价值,进而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切入点,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不断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未来,永放时代光彩。

春节申遗成功,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的成果,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既体现了我国对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视,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文化遗产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过大年,过的是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以春节申遗成功为新起点,守正创新,笃行致远,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把春节这一文化载体打造为促进全球文明互鉴的桥梁,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增益于人类福祉。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