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论语丨“治未病”:增强党性修养和工作效能的法宝

掌上济宁讯(评论员 鞠培霞   满涛)为什么说“治未病”是最高明的医术

先秦典籍《鹖冠子》中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三兄弟治病的故事。魏文侯求教于扁鹊,询问他家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好。扁鹊回答说:“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在扁鹊看来,能治未病是大哥的医术高超之处。虽不求赫赫之功,而防微杜渐,化解问题于无形。

对此,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说道:“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意思是说,在疾病未发作时就消除它,在病情未严重时就治愈它,在疾病到来之前就加以预防。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明代学者方孝孺写的《指喻》,里面讲了一个人的拇指有小疾不治终成大患的故事,同样告诉我们,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能否及时发现并解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事实正是如此。

“治未病”——并非没有病,而是在病未显露之际就已提前防范和化解。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小差错,恰恰是每一个人都要深思、警惕的。

小病不治,就会酿成大病;小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发展成大问题。抓前端、“治未病”,既体现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智慧,也是找准病根、系统施治所必需。这种超前的预防思维,对于我们今天在各项工作中化解问题、提升效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治未病”是党员干部修身行事的箴言

善治未病,是医者的高明,也是党员干部修身行事的箴言。《黄帝内经》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同样的,“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只有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才能进一步增强判断力、辨别力,避免“生病”。

党员干部作为国家治理的中坚力量,党性修养和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社会风气。在现代社会中,党员干部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当前,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既坚守立场又不故步自封,既顺应规律又敢于创新,做到学习不止、思考不止,才能在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防线,抵御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修心养性,不仅是个人品德的提升,更是对党和人民负责的表现。

政德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政德的核心是廉洁奉公,党员干部在行使权力时,要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做到公私分明,不谋私利。廉洁奉公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关键,更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担当。

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应将“治未病”的理念融入到日常。这意味着要时刻保持警醒,主动接受监督,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同时,也要通过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治未病”是化解问题于无形的法宝

“治未病”也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治理策略。社会治理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表面现象,更要深入探究问题的根源,在问题尚未形成之前进行干预。这种理念在化解社会问题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借鉴这一智慧,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防微杜渐,化解问题于无形。

必须警惕形式主义的陷阱。形式主义只注重表面工作,忽视了实际效果。真正的“治未病”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即不以短期的、表面的成果为追求目标,而是注重长远的、实质性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政绩不仅仅是数字和指标,更是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在形式主义盛行的环境中,各种问题往往被掩盖,只有深入实际,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发现并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

必须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长效工作机制。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社会各界参与和监督,确保政策执行不偏离初衷。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政策法规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并且适应社会的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同时建立问题解决的跟踪机制,对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定期的回访和评估,以使问题不会反复发生;建立问题预防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文化引导预防新的问题产生。

必须发挥调查研究的作用。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这句话道出了调查研究的真谛。坐在办公室里,看到的都是问题,走出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多深入基层,多与群众接触,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问题。调查研究不仅是发现问题、寻找方法的捷径,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好方法。

扁鹊所说“善治未病”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重视调查研究,我们就可以化解问题于无形,提升工作效能和社会的整体运行效率。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