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论语丨让口袋公园盛满城市幸福感
济宁日报评论员 华峰
在家门前的口袋公园休憩玩耍,如今已成为很多市民的生活习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口袋公园建设,将其作为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连续三年将其作为政府“民生实事”之一。2022年建设107处,2023年建设47处,2024年,对口袋公园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计划建设口袋公园101处。一个个精致、美观的口袋公园,让更多人健身锻炼、亲近自然有了好去处,为我市群众提供了更多方便可达、管理规范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
“口袋公园”是指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览和休闲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间,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类型。群众休闲交流、儿童玩耍游乐、老人锻炼身体的配套需求不断增长,通过利用城市边角地建设口袋公园,可以使城区公园绿地分布更加均衡,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同时,作为城市开放性空间新形态,口袋公园小巧多样、环境友好、方便可达的特点,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公共场地。植被错落、布置精巧、环境整洁,老人下棋聊天,年轻人散步健身,小孩奔跑嬉戏,确实是城市里日常又温馨的景致。
小而多、小而美、小而精的口袋公园,提升了城市的颜值,也体现着发展的气质、生活的品质。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来看,口袋公园大多是“点空间”,往往在城市景观中处于不起眼的位置。然而,从使用频次角度观察,口袋公园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等方面则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口袋公园是方寸之地,要精耕细作。口袋公园往往都是从闲置空地、小违建腾退地、立交桥下空间等边角地“挤”出来的。每建成一处口袋公园,就意味着消除了一个脏乱差的地方,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又提升了一点。从公园选址到规模大小,再到设计风格、设施配备,口袋公园应充分考虑周边实际需求,同时契合于原有风貌特征及文化特点,让口袋公园有格调、有文化、有活动,看得见情感、记忆、故事,这样的“绿色福利”才算送到了市民心坎儿上。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如何让口袋公园得到可持续的管理维护,让各项功能得以持续发挥,是必须纳入考量的治理课题。我们要围绕市重点工作任务,自觉拉高标杆、提升站位,不断在“养护管理”上守正,在“品质提升”上创新,不断推进城市口袋公园绿地建设,实现城市绿量快速增长、绿地品质整体提高和城市形象的全面提升。如今,有的地方聘请当地居民担任“市民园长”,他们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城市鼓励企业参与相关服务供给,解决好长期存在的管护难题;有的公园专门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努力形成长效机制……只有在建设上费心思、在维护上下功夫,家门口的公园才能长久发挥绿化、休闲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