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论语丨“无废城市”
济宁日报评论员 闻道
国三及以上和新能源机械占比达到79.94%,秸秆处置利用率在96%以上,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建成运行垃圾焚烧发电厂10座,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均达100%……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五大类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开创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新局面。
“无废城市”建设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由此可见,“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不仅更注重环境保护,还在于让经济发展过程资源利用率更高、社会效益更好。在现阶段,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是从城市整体层面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的有力抓手,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
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那么社区、学校、景区、工厂、商场等就是它的“细胞”,从激活“无废社区”“无废工厂”“无废学校”“无废商场”等“无废细胞”着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持续地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当前,济宁特色“无废窗口”建设初见成效,首批52家“无废细胞”单位已建设完成。在省定的10类场景基础上,探索港口、体育场馆、煤矿、非煤矿山等4类具有济宁特色的“无废细胞”场景,荣信港、龙拱港、市科技馆已初见成效。全民共建“无废城市”的氛围不断浓厚,成效也初步展现。
“无废城市”建设,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我市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政策的有力扶持以及绿色制造先进典型的打造,不仅提升了工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更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方面,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与畜禽粪污的合理处置和利用,既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业的绿色转型。在生活垃圾处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等方面,我市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无废城市”建设中,我市不断补齐城市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短板,精准发力,构建起“无废城市”建设的“济宁路径”。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要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度措施,持续组织做好“无废景区”“无废港口”“无废机关”等“无废细胞”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