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论语丨做好研学游

济宁日报评论员 华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3年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名单,全国共评选出34个优秀案例,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报送的“走进孔子·研学圣地”济宁研学旅行推广季活动入选优秀案例。随着暑假即将到来,通过研学,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博物馆,了解“非遗”项目、人文历史,正在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向。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济宁文化资源优势,将研学旅行作为重点打造的旅游新业态之一,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含金量高、引领性强的政策措施,文旅融合向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硕果累累,文化“两创”新标杆打造成效显著,“走进孔子·研学圣地”品牌全面打响。济宁研学旅行推广季之际,我们要把研学游这项工作做好,做出特色,让更多学生在研学游中汲取营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做好研学游,要平衡好游和学。这离不开优质内容的开发,社会资源的支持,更需要专业人士的把关。为了促进研学游的规范发展,我们要围绕“引客入济”和提振文旅消费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媒体植入、公众参与”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推广营销联动机制,创新研学游宣传营销思维和方式,拓宽研学游宣传营销渠道,深度开发重点客源市场,推出精心设计的推荐路线,满足不同需求。随着各地研学游基地、公共场馆设施与服务的不断升级完善,家门口的孔孟文化、运河风情、非遗工坊,不远处的田间地头、绿水青山都是很有价值的“第二课堂”,能够让孩子获益匪浅。对这些资源规范使用,好好利用,研学游必能成为“研学优”。

做好研学游,就要遵循教育初心,不能偏离教育轨道,要防止不良机构借孩子的热情、家长的期盼打自己的“如意算盘”,把研学变成生意。伴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容与成熟,研学游的内涵不断丰富,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等乱象,给学校与家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一些机构把旅游项目改头换面成为研学游项目,价格却翻了数倍;游中研学变成多游少学、只游不学、走马观花的“打卡”式参观……无论哪种,都背离了最初的用意,让研学游变得低效甚至无效。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研学游传递的知识不严谨、不准确、不科学。有的研学游设计随心所欲,讲解同样毫无章法,有时还会因为自身储备不足,或者追求好玩有趣,出现误解乃至曲解的情况。家长花费高价,孩子求知若渴,换来的却是错误的知识。如此研学游不仅误人子弟,还造成公共文化资源的浪费。相关各方有必要对研学旅行加强监管和规范,让孩子们研学“研之有道”“学有所获”。

研学游承载着个体与社会对“更好的教育”的探索期待与育人目标。因此,我们要规范研学游市场秩序,打造一流环境,努力让济宁研学游成为八方来客“常来常往、常来常想、常来常新”的文化圣地、度假天堂,让“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持续提升。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