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二载 再次遇见武氏祠——济宁晚报独家专访央视纪录片《我从汉朝来》济宁籍导演汪东升、《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王伟

央视纪录片《我从汉朝来》以汉代重要的图像史料和文化遗产“汉画像石”作为核心线索,寻访百余处历史遗迹,用影像复原了画像石记述的历史事件,包括宴饮、劳作、家庭生活等各类场景和人物形象。纪录片开篇地济宁市嘉祥县,给亿万观众的视角造成一轻一重两次冲击,轻的是麒麟,重的是近两千年的传世瑰宝——武氏墓群石刻。

近日,《济宁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我从汉朝来》前期执行总导演、中央电视台导演汪东升,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王伟,与他们一起回望历史,共同探讨家庭教育问题与生死观念,女性在恋爱和婚姻中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饭局为什么是中国人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从这些话题中,共寻汉文明留下的传统文化和生存智慧。

汪东升

山东济宁人,现任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视觉指导,并受聘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任纪录片课程教师。

代表作品有《故宫100》《我从汉朝来》《国脉》《“9·3胜利日阅兵直播”开场短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巡视利剑》《必由之路》《零容忍》《领航》《通向繁荣之路》等。

王伟

山东安丘人,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领域为中国早期艺术。

先后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年鉴》编辑部副主任、《中华文化画报》主编、《文艺研究》杂志社副社长,现为《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

《我从汉朝来》荣誉奖项:

第22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优作品

“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人文类最佳系列纪录片

第十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人文(自然)类一等节目

纪录片《我从汉朝来》简介

“如果最后是你,晚一点儿真的没关系。我穿越千年来到这里,期待和你相遇。”六集大型原创纪录片《我从汉朝来》于2015年10月1日至6日在CCTV-9纪录频道首播。来自济宁市嘉祥县的武氏祠汉画像石,以开场镜头的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是一部用全新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有情怀的人文纪录片。

汉朝人把他们的故事镌刻在石头上,作为地下墓室内壁的石材,历经劫波,一直留存到今天,就像一部汉代的历史纪录片。

汉画是汉代的图像史料。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之一,它的价值和意义还未被世人充分认知,汉画已成为中国形象塑造的未曾充分开发的重大资源。

迄今为止,中国人仍自称汉人、写汉字、说汉语、敬好汉,这条自汉朝以来的文化血脉从未间断过,它的点点滴滴还存留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寻汉,也是寻找曾经的故事。我们从汉朝来,我们仍在朝着汉朝人前行的方向去。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当下,重做一流的自己。

两汉四百年里,中国人建立了在文化精神上的风华意气与自信厚重,彰显了那个时代国人昂扬向上的进取姿态。“汉”不只是一个朝代政权,也不只是血缘族群,它承前启后,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秩序、精神底蕴。曾几何时,这些准则与智慧被历史的时间冲淡,湮没在如今匆忙、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也许我们已淡忘了它的本来面貌,但这些精神与传统却依然传承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构成了中国人的深层本质。

《我从汉朝来》摄制组以汉画像石为主题线索,在中国大地上拍摄了一百多处历史遗迹,以及鲜活的现实情境、人物故事。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革也从未如此激烈。家是否还是维系情感的根本?男人如何在家庭和社会中担当责任?女性在恋爱和婚姻中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对孩子教育问题的焦虑,对生死的观念,以及饭局为什么是中国人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这些都是六集里关注的话题。纪录片借助汉代画像石等材料,在中华大地上寻找汉文明留下的文化传统与生存智慧。让观众在传统和变革中重新理解自己,校正前行的方向。

掌上济宁讯(记者 王艳茹 刘伟栋 摄影记者 李姣 视频记者 马锐青 郭璐)2012年,央视纪录片《我从汉朝来》正式启动,作为一部用全新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人文纪录片,共分为六集:《家的记忆》《汉子的荣耀》《活得像神仙》《女子为好》《宴饮》《上汉朝一课》。2024年,山东广播电视台制作的人文历史纪录片《武梁祠》热播。时隔十二年,两部纪录片从不同角度生动再现了跨越近两千年的人物故事,挖掘展示了武氏祠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任何文物,如果不能和当下建立某种内在联系,都将是浅表的。”近日,纪录片《我从汉朝来》前期执行总导演汪东升、《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王伟向读者揭秘武氏祠的故事,共同探讨汉文明与当今社会的链接路径。

武氏祠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时代与个人

回忆起拍摄时的故事,汪东升告诉记者,当时这部纪录片名字几经更换,最终被定为《我从汉朝来》,希望通过纪录片使汉代与当下联系起来。“我们的文字被称为汉字,语言为汉语,汉代的历史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作为纪录片的导演,我希望通过影像寻找答案。”汪东升说。

出生在济宁的汪东升,16岁去济南读书。谈到对家乡的记忆,他告诉记者,“我就读于济宁职业技术三中,当时校内挖出汉罐是常有的事。到农村走亲戚的时候,在猪圈的围墙上发现汉砖也不稀奇。汉画像石的图案也出现在课本上、广场里的雕塑上。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忆,在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不时地闪现出来,让我清晰地感受到我和汉代是有联系的,两千多年前的汉人就生活在我脚下的这块土地上。”

“文献性是纪录片的核心价值,汉代武氏祠留存下来的这些石头,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一部‘纪录片’,既是古人留给我们理解他们宇宙观的答卷,又是不同时期的后人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密码。”汪东升告诉记者,武氏祠是一面镜子,忽隐忽现地映照着时代与个人。它之所以刻在石头上,是因为石头可以穿越时间。汉画像石描述的叙事、构建的伦理、布局的时空,都是为了让后人消除人生中的孤单和迷茫。“我从当下的现实生活出发,用个体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是这部纪录片创作的基石,也是当下的我们应有的态度。”汪东升说。

对武氏祠的研究成为我们认识汉代艺术的一个关键窗口

2024年,在清华大学“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中,武氏祠拓片占了“图画天地 碑传千古”单元的一半内容,集中展现了济宁的汉碑文化。

“武氏祠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王伟告诉记者,现存的汉代建筑遗存中,从历史性与艺术性两个维度来看,没有一个可以与其相媲美。

东汉是中国丧葬艺术的黄金时代,武氏祠作为当时的家族祠堂,历经近两千年,保存相对完整。该祠堂内部墙壁上满饰浮雕画像,为东汉画像的图像学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证据。“武氏祠在汉代艺术研究中极为重要,就像发轫于《红楼梦》的红学,一件物品就可能成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王伟说。

“武氏祠的重要之处在于,没有一个祠堂的学术史能够横跨如此长久的时间、如此宽广的空间,让如此众多的学者参与其中。从宋代的欧阳修、赵明诚、洪适,到清代的黄易、阮元、冯云鹏和冯云鹓、瞿中溶。延续到现代,德国的沙畹,日本的关野贞、长广敏雄,美国的费慰梅、巫鸿,国内的容庚、蒋英炬、吴文祺等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持续调查、考证、著录和研究,形成了宏富而系统的学术架构。毫不夸张地说,对武氏祠的研究,成为我们认识汉代艺术的关键窗口。”王伟表示,武氏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这小小的祠堂本身。

“研究表明,武氏祠的独特之处和重要价值还在于,绘画作为汉代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他们的知识来源有些是经验性的,有些是文本性的。以武氏祠为代表的画像石,它们的图像主题属于文本性知识。”王伟解释说,车马、宴饮、庖厨等内容属于直接经验的产物,可以被当时的人观察和感知,而祥瑞灾异、三皇五帝等内容则与之不同,这些知识出现在文献典籍之中。其他祠堂的画像石仅仅表现经验性知识,而武氏祠除了长于此道,还传承并阐释了文本性知识,具有更为重要的文化价值。正是这一点,让武氏祠在一众汉代祠堂中一枝独秀。

建议通过多种现代媒介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接触武氏祠的机会

拍摄《我从汉朝来》这部纪录片,能够引发一种思考,即汉代遗存对今天意味着什么?对家的理解,对夫妻关系、爱情理念和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这些在武氏祠的汉画像石上均有体现。虽然早已时过境迁,但是人生过程中所面临社会问题的特质并无差别。

“每一个人都可以触碰历史,对历史的认知也有深浅高低。武氏祠的丰富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视角和思路。”汪东升告诉记者,无论古今,家庭、伦理、生死,都是人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对于生命的延续,今天有器官移植、克隆等科技手段,两千年前的汉人构建起的死后之处——昆仑、仙山、西王母的世界,表面上与今天大为不同,但是逻辑基础是一样的。纪录片试通过讨论生死观建立起古今联系。“我认为,在武氏祠的所在地——济宁,应该更多地通过现代新技术(VR、交互、AI、游戏、沉浸空间、新考古)、新思维(开放版权、流量产品)等媒介,为新时代年轻人提供更多接触武氏祠的契机。”汪东升说。

“武氏祠密码至今仍然有很多信息是未解的,等待着人们回应,赵明诚、黄易、费慰梅等与武氏祠相遇的一代代的学者,都是基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给出答案。未来,武氏祠还会引发出与时代相关的新话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保护好它,介绍给更多的人看到它,等待更多的新发现和新答案。”汪东升说。

武氏祠的列女传石刻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列女传图像

武氏祠墙壁石刻分为上下两部分,每一部分分为上下两层,上部上层装饰带后壁和左壁共描绘了七幅女性画像,另下部上层装饰带左壁绘有一幅画像。汉以后的蔡邕、卫协、顾恺之皆为《列女传》画过插图,但早已失传。武氏祠的列女传石刻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列女传图像。

“历史故事是汉画中常见的题材,学术界多有探讨,其中列女故事是重要内容。武氏祠后壁及左壁的第一层装饰带含有七幅叙事性画像,均基于《列女传》中的记载。”王伟说。在东汉后期,厚葬习俗使大量壁画、画像石进入墓葬系统。统治阶级“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具有正统地位,“三纲”作为汉代儒家理论基础,是根源于宇宙本质,将天道阴阳纳入社会范畴,“贞”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类型”,围绕夫妇之间的关系展开。

武氏祠墙壁所刻画的八幅女性故事分别为:梁寡高行、鲁秋胡妇、鲁义姑姊、楚昭贞姜、梁节姑姊、齐义继母、京师节女及齐钟离春。这些图像有两个主题:妇女的贞节和子嗣的延续。这些列女图以“梁寡高行”为首,以其戏剧性的方式充分展示了妇女的高洁,与前述两个主题相对应的是“从一而终”“抚养幼孤”。“梁寡高行”的故事正是汉代贞节观兴起的反映,而武氏祠又将“梁寡高行”的故事绘于祠内画像石之上,并加以强调,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教化作用被设计者强化,力图起到影响子孙后裔的作用。

“武氏祠画像中有许多列女故事,它表明了汉代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也关照着我们现代人的思与行。”王伟说。

武氏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

济宁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儒家文化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的孔府菜,不仅是鲁菜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还是典型的官府菜。孔府宴的特点是文化底蕴深厚,每道菜皆有典故。

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汉代绘画遗产。山东是汉代画像石遗存最多的地区,又以鲁中、鲁南地区最多,也最具代表性。武氏祠作为我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其石刻画像全部阳刻,装饰趣味极浓,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

汉画像石中的“宴饮庖厨、乐舞百戏”图,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当时豪门的奢华生活。前厅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后院杀猪宰羊、煎炒烹炸。宾主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享受声色犬马。宴饮是古人常用于招待宾客的一种方式。通过宴饮,既能表现主人的热情和对宾客的尊敬,又能增进主人与宾客之间的感情。宴饮中,若增加一些娱乐性的游戏,则更能增添宴饮时的欢快气氛。

“春秋战国时,投壶流行于上层贵族社会,诸侯相会或贵族宴饮时,将投壶作为一项礼仪活动,它既是一种助酒兴的竞赛游戏,也是一种演示修养的礼仪手段。《礼记》《大戴礼记》等经书中都有关于投壶的专门记述。”王伟说。

通过对汉代画像砖石中舞乐百戏等文物资料进行分析,专家认为画像砖石中舞乐百戏属于一种综合性表演性质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汉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墓葬制度和习俗,是汉代社会场景的再现。

关于孝行的汉画占很大比例

武氏祠与“三孔”有所不同。“三孔”闻名遐迩是因为孔子。而武氏祠的主人并不出名,仅可以从碑文记载得知,武氏是东汉晚期的官僚贵族。谈起史料价值,王伟表示,武氏祠汉画像石比较细致全面地展示了汉代的生活,描绘了死者生前的生活场景,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以及意识形态,成为透视汉代生活的重要史料。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一直被视为万事之本。尤其在汉代,有无孝行,不仅关乎一个人的名誉,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一生的荣辱升黜。”访谈中记者了解到,汉代有关孝义思想的故事图画,即关于孝行的汉画,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分布十分广泛。最为集中的是武氏祠,上面刻有成排的孝子图画,有曾子、董永、丁兰、老莱子、闵子骞等。

通过武氏祠画像中众多的孝子故事,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对孝行已经重视到何种程度。统治者和儒家大力提倡孝悌,也是基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需要。“两汉孝悌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思想备受关注,影响极其深远,我们从两汉的汉画中也能看出,孝行在社会上极受尊崇,人们依照儒家的思想,在赡养老人、礼葬死者及对亡灵的祭祀中多有讲究。”在两位受访者看来,要坚持古为今用的思想,尊老爱老,孝敬父母,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老有所养思想成为亘古不变的可贵传统。

导演说

“近两千年里,从武氏祠这些石头的离散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代代中国人所秉持的东方精神和秩序。这块土地上的人,其强韧的生命力通过家族、生死、爱情、信义等内容的叙事和作答,在千年间传递。其中,武氏祠所呈现的家族观念让我最有感触。作为世代生活在济宁的我,家,稳定的结构正如石头的坚固,是喧闹的,也是静默的。家,既有纷纷扰扰的庞大宗族,也有温馨蜗居的丁门小户,它始终是我情感的归宿。这也是像我们这些身处异乡的人,最本原的动力。参与创作纪录片《我从汉朝来》十二年后,感受依然清晰。”


剧集1《家的记忆》

在山东嘉祥,有一座汉代家族祠堂,被看作是可以与西斯廷教堂的壁画和夏特尔大教堂的雕塑相媲美的史诗级作品,这就是武氏墓群石刻。这里留存着至今最完整和最具代表性的汉画像石。

家族的烙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里,通过对武氏祠的解读和猜想,我们开启一场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文化背景的追寻之旅。

剧集2《汉子的荣耀》

《荆轲刺秦》是汉画像石里的经典故事。今天,燕赵大地上还有一个村庄叫“荆轲”。现实生活已经让村民们淡忘了故乡的荣耀,他们不知道两千多年前,荆轲所承载的“信义”的光辉照进了无数汉代男子的内心,点燃了无数后代汉人的侠义风骨。

三个痴迷汉军武备的年轻人,为研发一款网络游戏,走入汉画像石的世界。汉代《七力士图》带来的震撼,让他们走进了那个崇武尚勇、雄强扩张的时代。为了体验汉家英雄气和君子之风,成都两位“萌叔”展开了他们的“铸剑”行动。在汉画像石《季子挂剑》故事的感召下,他们最终会打造出一把什么样的剑呢?

剧集3《活得像神仙》

对于未知的事物,人们总是充满好奇和期待。一块块来自两千年前的汉画像石刻画着绚烂的神仙世界。风吹云动,星辰出没,女娲孕育万物,西王母掌握不死之药。人们祈祷灵魂能够成为仙界里永恒的一员。汉代人用神话解释的生命认知穿越漫长的时光,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何克服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好好活着?汉画像石上,汉代人营造了自由浪漫的神仙世界,现代人则通过捐献器官延续他人生命。循着汉画像石的印记,我们一层层揭开神秘的永生世界,探求终极的答案。

剧集4《女子为好》

女性曼妙的身姿,被能工巧匠用最质朴和最坚韧的方式镌刻入石,她们的故事也被刘向写入《列女传》。由此,一个时代或柔美或刚烈的女性形象得以不朽。武氏祠描绘的女子,她们由女儿成为女人、成为母亲,她们以各种姿态活着、牺牲着、爱恋着,她们痴迷、她们决绝、她们愤怒、她们义无反顾。她们抗争过、失败过,但从未放弃过对爱和美好的追求。火一般的热情、水一样的宽容、玉一般的坚贞……

剧集5《宴饮》

汉代,农耕社会形态逐渐完善。直到今天,我们的饮食结构、对待食物的态度、隐藏在宴饮背后的人伦关系,都能从两千年前的画像石上找到明显的印记。

农耕与饮食,寻常的家宴与盛大的筵席,背后隐藏着对待自然、家庭和客人的态度。汉画像石上雕刻着汉代人的活色生香的饮食景观,从农耕庖厨到佳酿宴乐,还有历史上那场最著名的饭局——鸿门宴。这些石头上的宴飨故事与我们今天的饮食文化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剧集6《上汉朝一课》

公元前两百年,如今甘肃省的一个小村庄还处在汉帝国的最前线。军情如火,儿童也上了战场。在白刃搏杀中,他们还在坚持看一部课本《急就章》。两千年后的这个村子,成为了中国腹地,早已经没有了烽火狼烟。但这里的孩子还在读那个时代的课本,练习中国武术。但是他们也有成长的困境,父母远走,祖辈留守村里,十室九空。

每个时代都有新的问题,汉朝的文化解决不了这些工业时代的难题,却可能让孤单寂寞的孩提时光熠熠生辉。大都市的孩子,成长在网游、明星、比拼名校的环境,老师跟他们讲汉朝的故事,他们却怀疑古人是不是脑子坏掉了。父母担心娱乐化的世界会让孩子忘本,有的像古人那样给孩子找了师父,有的则抛弃了北京这个高楼丛林,像汉朝人那样回归山水,把自然作为课堂。然而实际上,汉朝并不是“万能扳手”,他们只能提供智慧,不能给出答案。


武氏祠 不只属于济宁

一座小小的祠堂怎么会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为之痴狂呢?虽然经过了1800多年的风雨磨砺,但武氏祠的石阙、石狮、墓碑、画像石所散发的魅力,始终没有衰减过。根据专家的复原,武氏祠只是一间拥有三面石壁、两块屋顶石、占地3平方米的小祠堂,然而,它蕴藏着巨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保护好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加强武氏祠的保护和管理,嘉祥设立了文物保护所。1961年,武氏祠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西安碑林、敦煌莫高窟等,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保护好武氏祠、传承好武氏祠所呈现出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身上所携带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探索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过去。为什么武氏祠被誉为研究汉代历史的“百科全书”?因为从东汉良匠卫改的刻刀下,我们可以感知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把祠堂石壁上各种历史人物和故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开后就能发现,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开始到东汉晚期,这段时间里的古代帝王、忠臣义士、孝子烈女、乐舞百戏、车马出行、水陆攻战等画面,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在这样一幅长卷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华历史的沧桑,形成历史自觉,更能深刻地体验到历史带给我们的无限荣光。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保护文物就是传承中华文明。武氏祠里的文物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实证。 创立世间法则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开启文明之端的三皇五帝,谦虚好学、追求真理、品行高尚的孔子,传递为国为民精神的蔺相如、专诸、荆轲,弘扬孝道的闵子骞、老莱子、丁兰、梁高行……这些镌刻在石壁上的人物,无疑都展示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生命力、想象力。这些无法估量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都应该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让其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维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评论员 宋延坤)

(部分图片和剧集来源:央视纪录片《我从汉朝来》)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