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注入崭新动能——兖州区第一书记联盟探索工作新模式纪实
掌上济宁讯(通讯员 赵明清)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来兖州区酒仙桥街道付楼村休闲娱乐体验文化生活的城里人更多了。“多亏了驻村第一书记给我们出思路,乡村振兴有了实质性突破,让群众看到希望,增强了信心。”付楼村党支部书记表示。
“强化阵地建设、强化教育培训、强化岗位责任、强化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第一书记管理质量、履职能力、基层党建水平和帮扶项目效能,正成为我们第一书记联盟的工作模式,这让乡村振兴落地落实、见到了实效。”兖州区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毛国栋介绍,“四强四提升”给驻村帮扶工作搭建共享共建、抱团聚智、协同推进的平台,助力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驻村帮扶不是在机关开个会,开车到村里走一走、看一看,更不是撒芝麻盐、摊大饼,而是要聚集合力、统筹推进。”毛国栋说,兖州区的特色就在于强化阵地建设,提升干部管理质量。今年,兖州区投资近10万元打造了高标准的“第一书记联盟工作室”,所谓“联盟”就是集中力量、凝聚智慧、重点突破,盯着乡村振兴的短板发力、攻坚。“联盟工作室”明确了“主题工作、岗位职责、规定规章”等制度,建立了“制度上墙、业绩上墙、日志台账”的管理模式。同时,将12个驻村工作队纳入到派驻镇所属分盟,形成全方位、全融合的运行管理体系,实现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办、产业共兴”。今年上半年,驻酒仙桥、大安镇第一书记分盟打造了第一书记工作室,集中八个村的帮扶资金,帮助付楼村整治了村庄环境,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建起了文化墙,改造了破旧院落,办起“后备箱集市”,发展了民俗文旅,这让付楼村乡村振兴呈现勃勃生机。
“驻村第一书记主要职责是强基固本帮扶乡村振兴,这得有两把刷子。”兖州区下派办负责同志表示。兖州区在强化教育培训、提升第一书记履职尽责能力上下功夫,先后组织了“抓党建、强本领、促振兴”专题培训班,以及“强能力、转作风、抓执行”专题报告会等活动。按照“党员群众点单、第一书记派单、宣讲员接单”的方式,推出“菜单式”微课堂、“庭院式”微宣讲、“乡村振兴顾问团业务指导”等培训活动,进行农业技能培训和业务指导80余次。通过常态化教育和培训,广大下派干部和队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指导能力。
兖州区第一书记联盟强化岗位责任,提升基层党建水平。坚持把抓好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驻村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村“两委”班子建设、后备干部培养和村级规范化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靠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的能力和水平;本轮选派以来,全区116个派驻村共发展党员19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24名,培养后备人才646名,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以及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持续加强。
兖州区第一书记联盟强化创新发展,提升帮扶项目效能。积极探索“统筹资金、统筹土地、统筹技术、统筹管理、统筹销售” 的“飞地抱团”管理模式,系统协作、统筹使用第一书记帮扶资金,打破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限制,破解了部分乡村“无土地、无资金、无人才、无市场”的难题。目前已建成济宁“农高园”标准高效日光温室、泗庄社区标准化服装厂、大安镇后官村肉牛养殖、食用菌产业链党建联盟等项目。通过创新工作思路,联盟“抱团”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探索出了“系统协作、统筹发展”的新路径。驻新兖镇泗庄社区第一书记工作队,集中优势资源帮助泗庄社区办起了服装厂,吸纳120多人就近就业;改造了托管所,解决了孩子托管问题;整治了公园,解决了群众休闲娱乐问题。一项扶持资金让“三代人”受益,成为兖州区第一书记联盟推动乡村振兴的最好诠释。
“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第一书记联盟’的作用,通过搭建互联、互动、互补、互助、互促平台,扎实打造驻村帮扶工作共同体,进一步促进驻村第一书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帮扶效果最大化,全力推进驻村帮扶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崭新动能,助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毛国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