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族舞剧《孔子》下月底亮相济宁大剧院

演绎孔子周游列国的传奇经历

掌上济宁讯(记者  王艳茹)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排、孔子第77代后人孔德辛执导的大型民族舞剧《孔子》将在济宁大剧院震撼上演。此次演出作为舞剧《孔子》十周年纪念巡演,五年后再次回到济宁,既是一次“家的回归”,也是世界文化名片的又一次展示。

春秋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儒家文化的厚重底蕴、圣贤孔子万世师表的人格魅力……舞剧《孔子》于曼妙舞步轮转间,让沧桑历史轻巧释放,在感动心灵的同时,带给观众视听上的强烈冲击,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追问。

舞台装置力图还原春秋气韵

舞剧《孔子》讲述的是孔子“封圣”之前的故事,用充满情感的肢体语言表达了孔子的喜怒哀乐,用丰富的音乐旋律和舞台意象呈现他的情感世界,将孔子儒雅端庄的仪表、炽热踌躇的内心淋漓展现,还原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孔子。

全剧分为《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和《乐》六个篇章,通过“玉人舞”“幽兰操”“采薇舞”等精妙舞蹈编排,串联起孔子参政进谏、周游列国、危困绝粮、弦歌幽兰、晚年归鲁、删改《诗经》、撰写《春秋》等经历,表达孔子对“仁政”的不懈追求。

“《孔子》是一部舞剧,更是一部历史。它既有中国传统歌舞形式的铺垫,又融合了很多现代舞和民族舞。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表达了孔子‘大同’的精神主张。”济宁大剧院工作人员徐程楠告诉记者。为了让舞剧更充分地贴近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主创团队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舞台装置以文物原型为基础进行设计,大到壁画,小到桌榻,力图还原春秋气韵。

音乐上,该剧将民族乐器和交响乐融合,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国际范儿。在尾声《乐》篇章三千弟子齐颂孔子语录时,音乐与舞蹈相呼应,感染力十足。所有的舞者身着白色纱衣,手拿书简,抖起宽袍大袖,以恢弘的气势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儒家思想的精神传承。《孔子》作曲者张渠将不同音色的民族乐器融入音乐,令观众仿佛置身春秋时期的“金声玉振”中。

打造中国古典舞剧的“百科全书”

孔子起舞,是文化之舞,也是理想之舞。自2013年面世之后,十年来在世界各国陆续巡演,《孔子》已然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舞剧开篇,一段《执羽舞》再现了孔子心中的乐舞制度。羽舞,是周代六小舞之一,作为文舞的一种,主要起到教化贵族子弟的作用。但是,舞剧《孔子》并非复刻祭孔乐舞,在很大程度上仅以羽舞为创作灵感,用当代视角将舞蹈的视觉美感与戏剧功能放在首位。舞段没有严格遵循佾舞的创作要求,也没有严格执行右手执羽、左手执籥的礼仪规范,而是用整肃、端正、清明、井然有序的舞蹈将观众带入孔子心中大同世界的文化氛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伴随着《采薇》的吟唱,一列“玉人”缓缓走出。这一舞段与先前的周代雅乐形成了反差和对比。利用“翘袖折腰”的典型形态和汉唐舞的体态动律,将民间乐舞中的质朴、清丽呈现于舞台上,也以此塑造出孔子理想中礼清乐明、百姓和乐、尽善尽美的景象。

第四幕《仁殇》中的“幽兰操”,可谓是整部剧最振奋人心的部分了。男低音吟唱出原诗中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的情景,由“孔子”独舞进展到“扬扬其香”的男子群舞,运用汉唐的博袖张扬彰显孔子博大的胸襟,直达孔子关于人生境界的畅想。“幽兰操”不再是自怜自哀的叹息,而是老骥伏枥、任重道远的高昂颂唱。

《孔子》将传统文化推向国际

舞剧《孔子》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排并演出,集结了成熟的创作团队和制作班底,百余名演职人员不仅为观众创作和演绎了文化艺术精品,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国际,使它成为舞蹈界炙手可热的“爆款”剧目。

总导演孔德辛表示,她对于该剧的创作有着特别的感受。孔子心中坚守的那个“道”,在那个时代可能不被理解,这部舞剧就是想讲述他的坚持、他的旅程,以及他在人生险境和困境中的姿态。

自2013年巡演以来,舞剧《孔子》演出400余场,曾荣登世界舞台——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马林斯基剧院等。所到之处,观众皆为之倾倒,被奉为值得反复观看的经典之作。

该舞剧集中国古典舞蹈美之大成,回望圣人历经坎坷的一生,如今再次回到“孔孟之乡”济宁,回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诞生地,回到“故里”。下月底,我们一起跟随舞剧,走进孔子毕生追求的大同世界。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