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引领赋能社区治理提质升级
■吴爱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社区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社区治理的战斗堡垒。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党建工作的作用日益凸显,推进社区治理提质升级,必须强化党对社区治理的领导,发挥社区党建工作的引领力。
以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为基础,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推动党建与社区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社区治理要着眼在党组织建设上下功夫,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依托地理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推行社区网格化治理,将党的组织体系网格化,对基层党组织做到“划块明责”,推动党建深入基层,精准对接社区治理需求,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五级联动架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联系群众密切、凝聚群众有力,关键时刻管用能用。组建“一心多元两队”架构,即以街道党工委为中心、街道综治中心为牵引、社区党委为链接、居民小区党支部为区块、综合网格为基础单元,域内各执法职能部门专员组成的网格联动队、社会力量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与专职网格员、民情书记、第一书记、网格长互补的“街社居网格员”一体化组织体系,提升服务群众精细化水平,开创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局面。
以“多网融合”为载体,凝聚社区治理新合力
强化“互联网+社区”思维,社区党组织要积极推动网格化智能工作平台优化升级,研究平台的拓展使用,设置群众参与端口,引导群众“扫码进群”,畅通社区群众和基层党组织、社区工作人员的沟通渠道,使群众充分参与共同讨论,引导群众规范参与社区治理,打造人人参与的“社区网络”。采取“常驻+非常驻”相结合的方式,将市、区下沉干部队伍、街道包保干部队伍、社区工作者队伍、网格员队伍、“三长” 队伍和网格志愿服务队伍等六支力量融合到“3+1+N”全要素网格,补齐配强工作队伍,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网格化运转机制,实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整合二三级网格员、社区警务、综合执法等常驻人员,统筹创城、市场监管、应急、交警等非常驻人员,明确分派至每个网格,搭建对接平台,建立“综治+警务+城管+创城+行业主管部门”等联勤联动工作模式,确保情况全掌握、责任全覆盖、服务无遗漏、管理无缝隙。实行“网格+热线”融合模式,开发民生热线小程序,把城管、公安、政法、创城等工作纳入网格,让群众反映问题更加便捷迅速,实现“一网统筹、多网融合、精准治理”。
以志愿服务活动为牵引,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是创新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通过成立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搭建志愿服务平台,让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群众自治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让志愿服务活动助力社区治理。健全区县、街道、社区三级志愿服务队伍体系,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到居住地报到,建立专业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安全教育、健康讲座、公益活动等居民自治类和普惠型服务活动。依托城区街道、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建设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设计推出地图小程序,打造“10分钟志愿服务圈”,为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的志愿服务,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针对独居和“空巢”老人,开展走访慰问和“周敲门保平安”行动,为行动不便老人开展“义务洗衣”“义剪免费理发”等服务活动,定期组织老年人娱乐活动、健康宣传和体检等,引导社会、社区、老年人监护人共同营造爱老、敬老、孝老的浓厚氛围。关心关爱青少年成长,积极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让青少年了解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依托网格信息系统平台,为孤、老、病、残、幼、诉等特殊群体生成专项档案,开展定向服务、精准服务,激发文明向善力量。
以信用建设为抓手,打造社区治理新机制
坚持把信用“进社区”作为社区治理的抓手,将信用体系建设融入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和社区治理各项工作,以信用建设提升社区党组织组织力。建立三级联动的信用建设组织架构,区县层面成立社会信用中心,牵头推进全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街道层面挂牌成立社会信用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推进实体化运行;社区层面在党组织领导下,成立以社区书记为组长的信用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信用评审会,配备信息采集员。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延伸社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工作触角,以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促进社区治理水平大提升。倾力打造“红色信用”品牌,实行“红色信用”契约化管理模式,将居住或服务于社区的组织和个人全部纳入信用管理,分领域签订《诚信承诺书》,推进“契约化+信用”落实落地。建立了集悦享小院、诚信驿站、信用超市于一体的样板社区及诚信示范街、诚信商超市场,提升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组建“信用+”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信用+”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广泛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协助做好环卫保洁、疫情防控、防汛抗旱、便民维修、扶老助残、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活动,按照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标准给予信用激励,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提高了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任城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