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孔祥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宏富、传承有自,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深厚滋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智慧养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准确把握守正和创新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

守正就是要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核之“正”。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核心价值理念,诸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和道德基石,必须长期坚守,世代传承。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和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亦存在不少糟粕和应该否定的东西,但这些并不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更非其价值内核。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扬弃、批判性继承。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态度,既不偏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久以来传承发展的正确“航向”,又不固守陈规、死板僵化,科学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

创新就是要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发展之“新”。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兴旺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需要结合时代条件和发展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持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需要后者积极回应时代,在二者不断发展中实现“同频共振”、有机结合。当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开启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现实条件。要结合新时代新形势,创新表达形式和方式,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造更多为群众所接受的、适应现实社会的文化形态,将传统文化切实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更好为当今社会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创新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科学创新,而不是凭空创造、一味求新,将优秀传统文化改得面目全非乃至“走样”,甚至背离其基本价值理念,这就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了。

守正与创新要实现有机结合。守正与创新是一个整体,二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应并重共进。守正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只守正不创新就会逐步僵化,失去生命力,最后也无法真正做到守正;只创新不守正就会偏离方向,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无法长久、无法成功。既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又结合新时代新形势对文化进行科学创新,实现守正与创新二者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坚守原则的正气和开拓创新的锐气,在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中,不断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统一并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伟事业。

(作者单位:中共邹城市委党校)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