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
■康爱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当前,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济宁作为文化“两创”的高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产业革命的强大驱动力,让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充分碰撞,对于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技术革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方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遗留下很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依靠传统的手段难以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统计和整理。同时,这些遗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完整保存较为困难,有许多不便长期实物展陈。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第一项重点任务即“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因此,要充分利用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全面有效地摸清历史文化遗产的家底,建立数字化信息存储档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永久保存;通过拍照、录像、扫描等技术还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声音、画面、文字、动画、影视于传统故事的讲述中,通过现代媒体元素形式的演绎,真正“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数字技术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此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较为扁平化,形式单一、范围有限、效率低下,数字技术促进了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新媒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提供了更加高效的传播效率、更加丰富的渠道平台。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移动社交媒体的出现,变单向输出的文化传播模式为双向互动;VR技术、虚拟空间技术等新兴业态的出现,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感知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得生动有趣、真实可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传播渠道,提升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成果共享。
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释放源源不断的动力。数字技术不仅仅是文化生产的要素和载体,也会创新文化内容的生产模式,形成新的文化生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日本虚拟角色“知音”已经实现了唱片、个人演唱会、网游、实体店运营等综合经营运作,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当前,“网生代”成为数字文化产业消费的主体,文创产品通过购物平台、网络直播销售,拓展了文化产品服务和交易的平台,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网上旅游等蓬勃发展,使“文化+互联网”具有了超越传统文化本身的科技感和交互体验。下一步,要着力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化文化产业服务交易的平台,规制数字文化产品市场的秩序,让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是现代科技的重要方面,也是一把利弊互现的双刃剑。要积极把握数字技术带给传统文化的机遇,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解码传统文化的特有基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要坚持主流价值导向,正确阐释传统文化的本意和时代意义,避免文化产业的发展庸俗化、媚俗化、资本化,同时,统筹安全和发展的关系,构筑网络安全屏障,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需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绽放时代光彩。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