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要打的仗
游戏中的曹丕形象
文/宋延坤
夷陵大战的战报送过来后,曹丕大为高兴,他不光是赏赐了一堆东西给孙权,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书,劝对方一鼓作气消灭刘备。然而,孙权并没有听从曹丕的指示而是选择了撤军,消息传来后,曹丕非常生气,马上作出了讨伐孙吴的决定。那么,曹丕为什么要南征?南征的战绩又是如何?
发泄怒气:平复被骗心情
为了全力迎战来势汹汹的刘备,孙权派出使者拜见曹丕,表达了自己想归附曹魏的想法。面对这个有些突然的“好消息”,很多大臣都在第一时间向曹丕表达了祝贺,不过,侍中刘晔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了些什么呢?
当时,刘晔说:“孙吴位于长江以南的偏远地区,那些人压根就没有诚心归附我们的意思。陛下您的仁德虽然和尧舜一样高,可那些蛮横的敌人却始终没有被您感化,他们如今装出一副诚心投靠的样子,肯定是别有用心。如今,刘备亲率大军杀了过去,孙吴内部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孙权才被迫向我们投降,试图稳住我们,然后换取他自己的生机。所以,我们不仅不必把孙权的投降行为当回事,还可以趁着他和刘备打仗的时候,趁机南下进攻孙吴。我们放纵敌人一天,就等于给自己留下长久的隐患,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陛下您一定要慎重考虑孙权投靠我们这件事!”刘晔冷静分析的话语,曹丕一句也没听进去,他不以为然地说:“孙权如今投降了,如果我们不拿出足够大的诚意表示接纳,还要趁人家打仗的机会偷袭,我们大魏的形象何在?将来,如果有人是真心投降的话,想起咱们办的那些事,还敢投降吗?”曹丕这样说有一定道理,毕竟他废汉自立还没多久,正是需要树立良好形象的时候。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他还是太过天真了,高估了孙权投降的诚意。
在《策命孙权九锡文》中,曹丕对孙权主动归附的行为极尽溢美之词,赏赐之物的数量很多、规格也非常高,就连曹彰、曹植等兄弟封王的时候,都没得到如此高的待遇。更重要的是,这份策书除了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外,还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其一,将孙权的骠骑将军升为大将军,而大将军在名义上仅次于王爵和丞相。其二,权限由假节变为持节。节是天子授予臣子生杀予夺之权的象征,假节是临时性的,在战时等特殊时期可以斩杀违反军令的人,持节是长期性的,平时可以杀没有官位的人,战时可斩杀两千石以下官员。其三,在让孙权担任荆州牧的同时,给予了其督领交州的职责。
简单来说,曹丕把自己能给孙权的政治待遇,一口气给足了,因此,看到孙权没有执行自己把刘备赶尽杀绝的命令后,能不生气?而且随着另外一个要求的被拒绝,曹丕对孙权的恨意更深了。按照父亲曹操执政时期的惯例,倘若某方势力是诚心归附,往往会安排自己的宗族、子弟前往许都当官,这些家人名义上在都城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实际上却扮演了人质的角色,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质子”。如果自己有亲属被朝廷扣押着,除了马超这种愣头青外,一般人也就没了继续反抗的勇气,因此,曹丕也想用这个办法。很快,曹丕就给孙权下了一道诏书说,想封12岁的孙登(孙权长子)为东中郎将、万户侯,按规矩来说,要想接下“万户侯”这个尊贵的身份,孙登必须得亲自前往洛阳才行。
孙权的智商毕竟不低,如果让自己的儿子孙登前往洛阳接受封赏,那他还回得来吗?于是,孙权马上做了这样四件事:其一,以孙登年幼为由,辞掉了万户侯的封赏;其二,马上立孙登为王太子,选派了众多重臣的子孙担任孙登的侍读,并任命程秉、张温担任太子太傅;其三,派遣使者前往洛阳谢恩;其四,进贡了大量稀世珍宝。在随后的时间里,虽然曹丕多次派人要求孙登前往洛阳,但都被孙权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自己把能给的都给了,孙权不仅没有听从自己的命令,反而恢复了和蜀汉之间的盟友关系,“恼羞成怒”这个成语恐怕都无法匹配曹丕的心情了。如何才能平复自己的满腔怒火呢?除了打一仗再也没有了其他的办法。
转移矛盾:树立个人威信
战争是转移内部矛盾的好办法之一,诸葛亮至死也没有放弃北伐,就是因为有这个方面的考虑,曹丕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如果只是为了平复自己的糟糕心情,他还不至于搞那么大的动作讨伐孙权。和诸葛亮北伐的背景一样,曹丕也有自己的考虑,他需要通过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让内部尽快恢复稳定。那么,曹魏内部有着怎样的矛盾?
其一,反对曹氏篡汉的人仍有很多。虽然曹操父子非常努力地拉拢士人,可仍然有很多人坚守自己的立场和节操,比如荀彧、孔融、崔琰等人,这些人并不希望曹家人代汉自立。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后推出了九品中正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曹氏家族和士人群体之间的关系,可他毕竟是四百年大汉王朝名义上的“终结者”,在众多仍对汉室忠心耿耿的人眼里,曹丕就是最大的敌人。而为了实现给曹丕“添乱”的目的,汉室忠臣不会让自己的嘴巴闲着,甚至还有可能会效仿当年的魏讽,在曹魏内部发动军事叛乱。再者,不服气曹丕称帝的可不仅仅是汉室忠臣。《晋书·宣帝纪》中有“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这样一句话,甚至还有部分兵马擅离职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曹丕当时的皇位并不怎么稳固。
那么,曹丕如何才能限制这些人的嘴巴和行动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一场漂亮的大胜仗,让那些不服气的人见识自己的能力。
其二,宗室内部存在矛盾。虽然曹丕接过了父亲的权利,可我们在之前的栏目中就说过,曹操在接班人的选择上纠结了很久,曹丕虽然拥有成为魏王太子的众多优势,可曹植也有好几次差点儿被立为太子的特殊情况。这样的一个情况,恰恰也说明了曹氏宗室内部存在不稳定的问题,因此,曹丕要想让自己位子更稳,必须得拿出一些好成绩让自己的弟弟们听话,而南征孙权无疑是一次好机会。
还有,虽然《三国志》中没有详细表述曹彰在夺嫡之争中的表现,不过,《魏晋世语》和《魏略》中有曹彰询问父亲玺绶去向的记载,虽然后两部史料的含金量不高,却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曹丕和弟弟们关系并不是多融洽。
个人野心:加快统一步伐
登基称帝后,曹丕在改革官制、集中皇权、整肃官场风气、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经过一番苦心经营过后,曹魏虽然还不具备一口气消灭孙吴和蜀汉的实力,可整体国力和内部的稳定性却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内外危机重重的时候,作为父亲的曹操都在努力统一天下,如今到了各方面情况更好的时候,作为儿子的曹丕,怎么可能会偏安于北方?况且,当时各方面的条件看起来还不错。
那么,夷陵大战结束后的时间里,适合曹丕发动南征行动吗?在笔者看来,刘晔建议的时机应当是最合适的,因为当孙权忙着应付刘备的时间,恰恰也是孙吴防守最弱的时间,曹丕如果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兵南下,其收益也应该是最大的。当然,曹丕选择在孙权赢下夷陵之战后发动战争,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他或许是想到了以下两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其一,刘备有反扑的可能;其二,孙吴再次赢下一场大战的可能性不大。孙权虽然赢下了夷陵之战,不过,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并不是说打就能打起来的,需要做好足够多的准备工作才行。如果曹魏安排足够多的兵力,孙吴就难以在战争中拿到足够多的主动权。
从事情的进展来看,当曹丕发兵南下的时候,刘备的确有了再次东征的想法,甚至写信给陆逊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南征军事行动的初期,曹魏大军也的确是掌握了主动权。那么,既然曹丕发现了拿下吴越之地的好时机,他最终却为何没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呢?下一期的栏目中,我们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