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解析⑥

战略失策:未能理顺与曹魏的关系

任何一场大型战役,首先要算好战略层面的账,这是打赢战争的保障。对于刘备来说,想顺利东征首先就要处理好和曹魏之间的关系,但是很遗憾,刘备在这个方面不仅毫无作为,甚至还进一步恶化了与对方的关系。

公元221年五月,刘备匆忙登基称帝,随后就公开谴责曹魏窃取汉室的行为。因为刘备的国号仍然是“汉”,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兴复汉室”,他这样说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你是汉室的新任皇帝,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难道不是去剿灭篡汉的曹魏吗?为什么第一时间不北伐曹魏,而是东征孙吴?人家孙权在名义上可没有篡汉。再者,就算东征孙吴是第一要务,首先也要先稳住曹丕,谴责对方的话完全可以先放一放,等东征孙吴的军事行动结束后再说也不迟。

在政治上谴责曹魏的后果是什么?那就是让刘备陷入到两面作战的境地。其实,笔者认为,从称帝后痛斥曹魏的那一刻起,刘备就知道自己在东征之时,还要防范曹魏一方突然发难。所以,当刘备亲率大军开拔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局面:其一,益州北部和汉中地区这两处要害区域,刘备仍需要马超、魏延和吴壹等人带着重兵原地坚守,这些人可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其二,为了防止曹魏南下,刘备不得不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令其在江北防范曹军。当然,我们在之前的栏目中也说过,黄权担任镇北将军这件事,也是刘备打击报复黄权的结果。

刘备有必要花大力气防范曹魏吗?从“三足鼎立”的格局来看,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谁也无法保证,当其中两方忙着打仗时,另外一方不会产生渔翁得利的想法。不过,在历史学家张作耀先生看来,刘备没必要过于担心曹魏,在他看来,当时的曹丕仍然忙着巩固自己的地位,忙着应付来自于内部的各种反对势力,尤其是要对付自己的亲兄弟曹植、曹彰等人,他没有足够多的精力去偷袭蜀汉。

与天意无关

战术失误:出兵东征时机不成熟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中的这句话,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作为身经百战的一代枭雄,刘备有没有认真对待东征孙吴这件大事呢?

如果我们认真梳理一下时间线就能发现,刘备出兵太过匆忙。公元219年十一月,腹背受敌的关羽被杀,因为这件事,刘备当即就想起兵东征。不过,当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的消息传来后,刘备开始准备自己的登基大事。公元221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应当承认的是,刘备选择匆忙称帝这件事有其必要性。因为曹丕灭掉汉室的时间不是很长,刘备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称帝,不仅能达到给汉室“续命”的目的,还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打着“兴复汉室”的口号。公元221年六月,也就是登基两个月后,他开始调动军队,并在一个月后正式发兵。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能发现一个问题,刘备用了足够多的时间去准备登基事宜,却只用了一个月准备兵马。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想打赢一场大战,刘备这样做可不是一个乱世枭雄应该具备的军事素养。部队不需要磨合?粮草给养不需要提前准备?东征孙吴这场战争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恐怕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不过,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另外一场大型战役,看看军事家曹操是怎么做的。

公元199年六月份,袁绍率兵南下。曹操做了什么?安排重要将领驻守重点郡、县,巩固左右两翼,安抚和拉拢关中和凉州地区……直到公元200年的四月份,曹操才改防守姿态为主动出击,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次主动出战还只是为了解开白马之围,并不是与袁绍决战。和曹操的耐心谋划相比,刘备在战术安排上几乎没有任何前瞻性,这样的战争怎么打?当然,也正是因为刘备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偏弱,他始终没有得到“军事家”的称号。

文/宋延坤

战败后,失魂落魄的刘备自言自语道:“我竟然输给了陆逊这个小子,这是上天的安排啊!”

作为夷陵之战的失败者,一代枭雄刘备输给陆逊,真的是天意的安排吗?并不是,和天意一点关系没有。

将无英才:无任何名将参与东征

要想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除了需要充足的兵马和物资外,还需要优秀的指挥官和谋士。那么,这一次的东征中,刘备又带上了哪些重要将领和谋士呢?

马超、魏延、吴壹等人继续承担着防守曹魏的重任,赵云因为反对老板北伐而遭到发配,踏上东征路且能达到“知名”将领和谋士档次的,似乎只有黄权和马良这两个人。我们在之前的栏目中说过,刘备之所以能够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黄权在其中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黄权在刘璋麾下的表现虽然不怎么突出,可自从他被刘备任命为偏将军之后,就展示出了谋略和军事上的才华,是蜀汉集团中为数不多“文武双全”的人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人才,因为对东征孙吴提出了和刘备不同的意见,被临时发配到了长江以北防范曹魏;马谡的哥哥马良,也是一个颇有能力的人才,不过没怎么发挥实力就在蜀军兵败撤退的路上战死。

虽然黄权和马良参与了夷陵之战,可这两个人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那么,负责执行刘备作战计划的人,又都属于怎样的“档次”?前部督张南的作战经验稍微丰富一些,至少他跟随刘备进入过蜀地,先后和张鲁、刘璋的部队战斗过,不过,他在蜀地作战时的表现应该一般,因为史料中对他的相关记载特别少。在夷陵之战中战死的冯习、傅肜和沙摩柯等人,是百里挑一的勇将,他们面临绝境没有投降,而是战斗至最后一刻直至身死。不过,就现有的史料来看,我们找不到他们在夷陵之战前的任何作战记录,简单来说就是,他们的战斗经验恐怕不多。可他们的对手却不是一般人,在跟随陆逊出战的将领中,不论年轻还是年长,几乎都是身经百战,拥有着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

或许是为了维护蜀汉正面形象的考虑,在罗贯中的笔下,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在夷陵之战中英勇作战,让读者隐隐约约看到了关羽和张飞的影子。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这对小哥俩并没有参与这场战役。

自以为是:暴露出严重性格缺陷

夷陵大战后,刘备有两句话给后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一,翻山越岭摆脱孙桓的追杀后,刘备恼怒地说:“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其二,逃入白帝城后,备受打击的刘备感慨道:“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从以上两句话可以看出来,刘备在这个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战争中存在的错误,反而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天意,这可不是一位政治家应该有的气度。和登基之前的形象相比,这个时候的刘备不再是那个从善如流、弘毅宽厚的刘皇叔,而是变成了一个刚愎自用、冲动行事的倔老头,而且他的性格缺陷在大战开始前就已经暴露出来,为这场战争的失败埋下了隐患。那么,刘备的性格缺陷又体现在了哪些地方?

其一,拒绝听取不同意见,并对提意见者进行打击报复。刘备作出东征孙权的计划后,很多部下都提出了反对意见,而刘备不仅拒绝了这些建议,还对其中的一些人进行了打击。比如,黄权被赶到了长江以北带兵,秦宓险些被处死,就连忠心不二的赵云也遭到了发配。

其二,盲目自信,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对于刘备,陆逊给出的“前后行军,多败少成”评价很客观,刘备虽然打了一辈子的仗,却是胜仗少、败仗多,其军事谋略和战场应变能力并不怎么样。孙吴一方的经济实力、兵马数量、战将的经验、谋士的能力,刘备应该是非常清楚。然而,尽管蜀汉没有对孙吴形成压倒性的优势,甚至还有一定的劣势,刘备仍然固执地发动战争,他的这种自信是从哪里来的?就凭他刚愎自用的这股劲,要是能够赢下夷陵之战反而怪了。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