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传承
■王宇坤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汗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在我国的传承与创新。马克思揭示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质及其弊端,并勾勒了未来社会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宏观制度构想。所以,从马克思现代化思想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就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马克思从生产方式以及所有制形式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形态的变迁,在这种变迁中,现代化必然是与“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按马克思的观点,现代化界定为人类社会由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过程。
恩格斯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实际上,整个现代化过程就是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之中,人与物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全部商品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决定的,但劳动创造的价值却被分为工资和利润,即人的发展和物的增殖,并且“一方分得的越多,他方分得的就越少……工资有了变动,利润就要朝相反的方向变动……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所以,马克思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中,实际上已经揭示了工资与利润的对抗关系,也就是人的发展与物的增殖之间的敌对关系。由于二者都是从同一个量——商品价值中取得的,所以在这个量相对固定不变时,用于人的发展的工资越高,用于物的增值部分的剩余价值就越少,因而二者始终处于为己方争夺更多利益的对抗关系中。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对抗关系还造成了一系列破坏性的后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是为了价值增殖;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背后所隐藏的正是作为一种同质化、控制性的资本逻辑,正是在资本逻辑支配下人与物的关系被颠倒了,社会的发展表现为追求价值增殖,人本身从目的被下降为了手段,原本应当是通过物的丰富来实现人的发展,现在却是通过压榨人来实现物的积累、实现资本的自由。
通过对这种对抗关系的批判,经典作家找出了一条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型社会形态——共产主义。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所以,共产主义的目标在于将人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也就是将劳动从资本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扬弃资本的逻辑,使得物重新为人所用,将物的增殖和积累还原为手段,将人的发展还原为目的,从物的现代化过渡到人的现代化,进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洞悉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的弊端和继承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理论设想的基础上,我党提出,要走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无视人的主体性,把资本当做现代化的根本推手,把价值增殖当做最终目标,造成了劳动与资本的对抗、人与物的对立,引发了拜物教现象,使人们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只见物而不见人”,因此,这种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则是要将这种颠倒的现代化重新倒转过来,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利用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