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管仲射小白”中的用人观

■苏现翠

嘉祥武氏祠墓群石刻中有一幅汉画像,图像中间一人左手举弓,右手前指为管仲,身后有两随从,面前一人倒地,身中一箭为公子小白,身后一人举伞盖挡住倒地者为鲍叔牙。“管仲射小白”的历史故事流传千古,鲍叔牙忠心护主、见贤让位,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重用管仲,使管仲的王佐之才得以展现,最终“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这个故事里,选人用人的大格局展现得淋漓尽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为新时代选人用人提供了正确的导向。《论语》讲:“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领导干部如何选人用人,鲍叔牙、齐桓公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一是选人要以德为先,志道忠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德、尚德的政治文化传统。司马迁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鲍叔牙在齐桓公未登上王位时忠心护主、辅其上位,在其图霸中原时举贤荐能、甘居幕后,在其年老昏庸时又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纵观其一生,可谓是信念坚定、志道忠诚的典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历史教训也不胜枚举,最典型的莫过于李斯。秦始皇任用天下之大才李斯为丞相统一中国,但李斯为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为了一己私利和赵高一起篡改始皇帝遗嘱,赐死扶苏,害死蒙家兄弟,最后秦只二世而亡国,李斯也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只有严把德行关、政治关,真正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才能选出让党放心、群众满意、时代需要的好干部。

二是用人要不计私怨,任贤远佞。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励精图治,尊王攘夷,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不计私怨,以国家大事为重,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在历史上并不是个例。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出以公心”两度为国荐贤,赢得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美誉。任用佞人谀臣导致国毁人亡的例子也比比皆是,齐桓公本人就是一个例子,他到了晚年,不顾鲍叔牙的劝谏和阻拦,宠幸身边三个佞臣:易牙、开方、竖刁。结果齐国发生内乱,齐桓公死在床上67天无人问津。唐太宗李世民对佞人谀臣危害朝政的严重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如果“人主所行不当,而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立至”。任贤远佞的前提是要知人善任,放在当下就是要重视对人才的考察了解工作。不计私怨的本质是用人以公去私,以对事业的责任心来识人、举贤、容才。

三是“功成”要见贤让位、甘做人梯。鲍叔牙荐举管仲后甘居其下,在齐桓公成就霸业后,急流勇退,让管仲毫无顾忌地施展本领。可以说,没有鲍叔牙的举荐,齐国的霸业能否实现尚未可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历史长河中,蔺相如宽容忍让、大局为重,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的故事流传千古,庞涓嫉贤妒能,诬告同门,最终落得个马陵兵败身死的结局也从未被世人遗忘。这种见贤让位放在今天,体现的是淡泊名利的心态,更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事业至上、国家和人民至上的使命和担当。

“选人用人”是个古老的政治命题,“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汇聚和培养了一大批致力于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当前,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们仍然要继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落实好正确选人用人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锻造人才方针,在新时代前进的洪流中再创中华民族发展的新辉煌。(作者单位:嘉祥县干部政德教育培训中心)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