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郭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存在碎片化、单一化和断层化的现实问题,而数字技术原生的资源整合性、多元性和受众广等显著优势,则能实现传统文化资源高频次、全方位、低成本的数字化传承效果,从而有效弥补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短板。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发展还有利于阐发其时代价值、挖掘其精神财富,从而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所以,新时代以数字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
以数字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路径
一是利用大数据整合文化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发展已经有了一定探索,但各地区、各机构、各类型的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存在“交流不畅”的现象,搭载的数据库往往仅限于本单位、本部门使用,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数据库无法实现数据共享,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和技术壁垒。为了整合分散的文化资源,打破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就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体系。一方面,在宏观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渠道,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成果共享。要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政策引导下,发挥数字文化企业的数字技术优势,建设国家省市三级文化资源数据库,搭建底层关联系统,逐步完善国家文化数字化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微观主体参与推动文化数字化的积极性,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使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样态,努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的典范。
二是采用多模态打造全景呈现,实现空间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要依托固定的文化场景,主要以实地实景实物以及语言的感官体验为主,但这种单一的模式在新时代已经很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传统文化体验的需求。要提升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水平,就要发挥数字技术在场景呈现和虚拟现实方面的优势,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文化体验模态来实现文化空间场景的共享。一方面,通过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设施、数据库来实现文化的立体重构与生动再现,不仅要完善优秀传统文化遗存的基础设施,也要完善周边文化场景的配套设施。另一方面,通过音视频、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提升线下文化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借助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手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时空传承,打造文化体验的“线上”体验平台,从而实现虚实相生的文化空间共享。
三是运用数字化实现沉浸式体验,形成良性互动。从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看,被动式的文化体验已不再是当前文化实践的主流,多维互动式的文化体验正慢慢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体验方式。数字化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无缝衔接,运用数字化场景复原、数字化展示、虚拟现实等手段再现传统文化的具象场景,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数字文化产品,从而拉近人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距离,实现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打造具有创新意义和引领价值的文化创意项目,文创项目的开发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不仅能打破原本固化的文化传承方式,还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媒介转换、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在传承和创新手段上与时俱进,数字化赋能文化“两创”工作是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的重要战略举措。新征程上,要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式方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