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元:推动“外科革命” 齐鲁名医书写腔镜里的大医人生

胡三元:推动“外科革命”  齐鲁名医书写腔镜里的大医人生

他,独辟蹊径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悬吊式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在国内率先开展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研究、腹腔镜儿童脾切除术等手术堪称“大国工匠”。

他,成功指挥机器人“达芬奇”,一次次“操刀”为肥胖患者行机器人袖状胃切除。

“病人在月球上,我在地球上也能操作手术。”借助科技的力量,他的这句笑言并非笑谈。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腹腔镜外科专家,中国腔镜技术推广的领头雁——胡三元。数十年耕耘医学,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大胆创新、一路砥砺前行,推动了“外科革命”。

近日,记者走近胡三元,倾听他与医学30多年的不解之缘。

胡三元:推动“外科革命”  齐鲁名医书写腔镜里的大医人生

年少时期和医学结下不解之缘 36年坚守临床一线工作

1982年升大学报志愿时,胡三元毫不犹豫地全部填写了医学院。

为什么立志做一名医生?追溯起来,他与鲁迅的因家人看病而走上医学学习道路的人生之路非常相像。

“当时父亲青光眼需要做手术,到了医院,做完手术就好了,眼也不疼了。”年少的胡三元目睹医生的伟大、医学的神奇,心里就此埋下了一颗医学的种子,发愤图强,立志学医,并以优异成绩被第一志愿山东医学院录取,胸怀满志地就此踏上了医学之路。

经过五年寒窗苦读,愿意面对挑战的胡三元毕业后留校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他选择了对技术要求最高、也最辛苦的外科,成为了一名刀尖上的舞者。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他作为临床医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踏踏实实地做手术,践行着医生的使命与坚守。

胡三元:推动“外科革命”  齐鲁名医书写腔镜里的大医人生

学医的人都知道,没有临床上的摸爬滚打,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除了普外科的腹腔镜手术,妇产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的手术也经常需要胡三元协助来做,有时一天就要做二十多台手术,一年做300多台手术对他来说是常事。

直到36年后的今天,胡三元仍然坚持在临床一线做手术,他认为,既然选择成为一名临床医生,手术将会在工作生涯中持续一辈子。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仅仅靠读书、做科研是不可能成长起来的,医学是实践学科,经验科学,只有多实践,才可以不断在实践中提升手术技艺,发现问题,去研究创新,再把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

高瞻远瞩的开拓者 推动腔镜技术发展创新的“领头雁”

胡三元毕业的1987年,世界上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展,手术之余喜欢读书的他从杂志上了解到了这种患者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技术,非常好奇,但苦于没有机会学习。

1991年1月29日,距离春节还有半个月时间,到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参加学术研讨会的胡三元,参加学习班时,看到了当时香港中文大学钟尚志教授进行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演示,非常震惊。“这种技术通过电视屏幕观察,看得很清楚,而且出血很少,第二天患者就可以下地活动,完全没有开腹手术以后痛苦的表现。”当时中国内地的腹腔镜领域还是空白,29岁的胡三元当即确定,这一定是将来医学发展的趋势。带着满心的兴奋,他和同事在没来得及向医院领导汇报的情况下,就与厂家签了意向合同,订购开展腹腔镜手术的设备,回到山东后作为拓荒者之一,进入了腔镜领域的研究。

胡三元:推动“外科革命”  齐鲁名医书写腔镜里的大医人生

当时签完设备采购合同后厂家才生产,再走外贸,从香港转内地,为了技术的尽快落地,胡三元天天打电话催促。“当时打电话也不方便,需要先拨总机,再转号”,经过漫长的等待,一直到当年11月份设备才到位。胡三元和他的同事加紧进行实验,由于腔镜与普通的开刀手术不一样,视觉是从三维变成二维,没有可借鉴的先例,他一开始用了最笨的办法,从“纸箱夹豆子”开始练习,在纸箱里放上豆子、花生、葡萄等,不断习练,只要不做手术、门诊,就投入练习。

1991年底做腹腔镜动物实验时,中间还闹出了一个笑话。“当时从老百姓手里买了一只猪,按照重量付钱,结果卖猪的农民给猪胃里灌了水泥,巨大的胃充满腹腔,腹腔镜进入腹腔,看不到脏器,没做成手术。”

经过反复尝试、练习,技术成熟后开始临床手术,当时很多病人不愿意做第一例,他们不得不挑选年轻、没有并发症的病人劝说。1992年4月7日,胡三元团队成员完成了山东省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非常成功,第三天就可以出院,证实了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这么快的康复速度在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后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从传统的开腹手术到电视腹腔镜手术,胡三元敢为天下先,推动了普外科手术技术一次质的飞跃。引领了腹腔镜技术的普及,被已故的黄志强院士称赞为“开拓我国腹腔镜外科的先驱者之一”。

手术虽然成功了,然而,技术的推广之路却仍然一路荆棘。“当时只有少部分医务人员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大部分持观望态度,因此,腹腔镜手术主要集中在县级及以下医院,大一些的教学医院较少开展,由于基层医院个别患者在腹腔镜手术后出现并发症,不得不转到大医院治疗,因此有些教授认为腹腔镜技术还不成熟,反对大力推广,导致腹腔镜技术发展相对缓慢。”

面对社会上质疑,以及手术的可能失败给自己和医院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维持现有技术还是不断开拓创新?冒着极大的风险,高瞻远瞩的胡三元选择了带领学科和团队破风而行,不断前进。

腹腔镜技术最初用于胆囊切除,在技术慢慢纯熟后,技术“头雁”又把目光投向了更远,“腹腔镜技术能不能运用到其他的疾病中?一些复杂的手术能不能用腹腔镜来开展?”胡三元开始探索腹腔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胡三元:推动“外科革命”  齐鲁名医书写腔镜里的大医人生

1994年,腹腔镜技术开始应用于胃肠道手术,开展了腹腔镜乙状结肠部分切除;1994年12月20日,国内第一例腹腔镜小儿腹腔镜脾切除术获得成功;1996年,首次进行了腹腔镜在肝脏切除中的探索,成功开展了腹腔镜小肝癌的切除;2002年,腹腔镜甲状腺手术;2003年,腹腔镜胰腺手术;2006年,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治疗肥胖症……手术难度越来越大,手术领域越来越广,从良性疾病到恶性疾病,从简单的操作到复杂的操作,胡三元带领团队不停地探索。

腔镜领域推广的“拼命三郎” 从举步维艰到深入人心

随着腔镜技术日臻成熟,胡三元还带领着团队不断到地市级医院去推广,手把手教基层人员做手术。“那时候没有动车,去往全国各地,出行只能靠绿皮火车,经常买不上票,站着来回。”他们不辞劳苦,一如既往地深入基层推广。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设备的不断完善和患者的宣传,医护人员对腹腔镜技术认可度增加,到2000年,几乎县级以上医院都能开展腹腔镜手术,领域涉及整个普外科。致力于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提高治疗效果是胡三元每时每刻在考虑的事情。

同时,考虑到审稿人初期对腹腔镜技术的不认可,研究该领域的医生发表文章困难重重,为了进一步推广腹腔镜技术,1996年,胡三元创办了《腹腔镜外科杂志》,推动了中国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1998年,胡三元及团队还以《腹腔镜外科杂志》为平台在全国举办学习班和手术演示研讨会,手把手传授临床医生腹腔镜技术,希望通过在全国各地进行手术演示,带领大家认识这项技术,更好地推广和规范这项技术,尽量减少它的并发症,使这项技术能够健康地发展。从1998年到现在,20多年的时间,全国腹腔镜手术研讨会已经举办了29届。此外,胡三元教授团队还出版了《腹腔镜临床诊治技术》《腹腔镜手术彩色图谱》,将工作经验写成教科书,供同行学习提高腹腔镜技术。

回眸三十年腔镜技术领域的风风雨雨,一幅幅不凡的手术历史画卷交相辉映,汇集成一部波澜壮阔的腔镜领域发展史、奋斗史,胡三元带领团队用意志书写了“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可能为现实”的奋斗传奇。

胡三元:推动“外科革命”  齐鲁名医书写腔镜里的大医人生

以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转化创新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胡三元2005年获得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2006年获得“山东省医疗技术能手”称号; 2008年荣获第五届“人文医学荣誉奖”;2010年获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获得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2年获聘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8年获“中国医学科学家奖”;2019年荣获“金柳叶刀奖”;2022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奖“突出成就奖”,荣誉等身,硕果累累。

“腹腔镜技术没有一个最完美的结束,它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的不断提高,设备的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所以,腹腔镜技术没有过去时,只有进行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胡三元说。

创新研制国产机器人

发表SCI论文126余篇,累计影响因子400余分,已授权发明专利8项,出版专著、译著12部、视听教材5部。培养博士研究生73人,硕士研究生40人。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就意味着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总结在腔镜领域取得的成就,胡三元认为,创新是伴随医学科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在工作中,如果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创新,科研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创新的过程。

工作中,胡三元大刀阔斧创新,热衷于攻坚克难。他一路披荆斩棘,解决腔镜关键技术难题,不断引领腔镜领域向前迈进。

2021年春节前, 胡三元带领团队完成全省首例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减重手术。

接受手术的是一名19岁女孩,身高170厘米,体重299斤,自小肥胖,尝试过很多种减肥手段均未成功。来到山一大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后,经胡三元诊断,其适合袖状胃切除手术。

此次手术的特别之处在于应用了双控制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提供最大可以放至5倍的立体三维高清视野,组织、器官的解剖构造和神经血管的走向更加一目了然。此外,与腹腔镜直直的机械臂相比,手术机器人可操控性更强,可以模拟人的手腕在狭小的空间里进行操作,快速完成分离、缝合等操作。“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广泛应用在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妇科等临床科室,在医院各领域的复杂外科手术中发挥作用,提升疑难病症诊治水平。

古人云:“善弈者谋势”,往往“走一步看多步”,棋道如此,医道亦然。面对当前“机器人”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百姓用不起的现状,胡三元不仅思考如何决胜今日医学校场,更在谋虑如何降低成本,让老百姓都看得起病。

不满足于现有进口的设备,胡三元至今还不断追求着新的技术,他带领核心科研团队,致力研究国产机器人,要为中国医学的发展谱一曲新的创新之歌,缩减国家成本,最终降低百姓看病花费,造福于民。“进口的机器人一台就3500万,一年维护费也有200万左右,太贵了,一般老百姓也用不起,等我们自己研制的机器人上市,成本降低三到七倍,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用的起。”

倾力医学科普推广惠大众 书写大医人生的使命

作为学科带头人,除了腔镜领域的研发,在创新管理上胡三元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作为一个教学医院,必须要做到医、教、研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大学附属医院尽量地收疑难杂症,不复杂的尽量转到基层去,保证医疗上高质量的发展。。

他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使命,多年来自己持续带学生,桃李满天下,培养博士研究生近73人,硕士研究生40人。

胡三元还格外注重科研,“病是看不完的,只有我们发现新理论、新的治疗办法以后,来进行推广,让大家不长病,长病后及时治疗,这是医院要做的工作。”

有感于在山东建设研究型医院的需要,2017年8月13日,胡三元作为会长发起成立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是山东省一级学术组织。

“当今不少三甲大医院都提出了打造研究型医院口号,这一理念符合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因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医院都是研究型医院。”6年时间,是时间刻度,更是奋斗标尺。截止到目前,已经相继成立了接近140个分会,会员囊括了山东省所有的三甲医院和部分二甲医院,数万医者的星星火种护佑齐鲁大地百姓安康。

2022年,在胡三元的擘画下,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集齐百余名齐鲁医学巨擘,奉献心血力作,以百余篇医学科普串联起中华医学明珠,出版《就医宝典———大医生问答》科普图书,以科普类文章给老百姓普及健康和医学知识。

《“医”万个为什么》大型科普丛书也即将陆续出版,近千名医学领域大咖和临床一线的青年才俊秉持大医治未病理念,让科普成果切切实实为百姓带去健康福祉,也实现医学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终极目标。

……

一组组数字,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在胡三元引领下,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发展强有力的脉搏跳动和社会责任担当。

“创立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的初衷,就是打造‘医教研’三位一体、倡导临床医生增强科研意识,转变理念,尤其是三甲医院的医生,不能满足于只会看病,只会开刀,那叫开刀匠,必须重视科研,加强科研转化。在临床中遇到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造福于百姓。协会的成立,就是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和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胡三元希望众一线医生,要做既会看病,又能做科研的临床科学家,做一个复合型的人才。

“让老百姓治病少走弯路、少花钱、看好病,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初心!”采访最后,胡三元说,希望所有的医生,必须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良好的服务意识,使患者有更多的获得感、认同感,这样,才能称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世界卫生组织的会徽上有一根由蛇盘绕的权杖,该权杖是医学及医学界的标志。手持腔镜领域医学的权杖,胡三元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以匠心仁心书写大医精诚的使命,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旺盛精力劳碌,敢为人先、善为人先,如一匹扬鞭奔驰的战马,开启着有声有色的医学征战,不断开拓着新疆土。对胡三元来说,医学创新之路永远年轻。

通讯员:徐从芬 姜振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