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科学方式教育引导下一代
背景:一段时间以来,多地医院依托心理科室开设“学习困难”门诊,引发社会关注。不少家长带孩子前来问诊,有时甚至出现“一号难求”的现象。孩子学习情况始终是父母关注的一个重点,“学习困难”门诊的出现,回应了许多家庭的现实需求。
观点提要:据调查,在前来问诊的孩子中,有的是“不愿学”,由于出现焦虑等情况因而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属于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有的则是“不能学”,存在多动症、孤独症、阅读书写障碍、精神发育迟缓等状况,属于神经系统发育问题。前者可以通过心理干预、家校配合,引导孩子重拾信心;后者则必须采取药物治疗、行为训练、运动辅助等方式,帮助孩子重回正轨。需要注意的是,“成绩不好”不等于“学习困难”。导致“成绩不好”的原因多种多样,未必都能通过“学习困难”门诊治愈。许多人之所以不理解学习困难的成因,是教育理念出了偏差。教育必须遵循基本规律,“学习困难”门诊也不能解决所有学习问题,更没有变“学渣”为“学霸”的魔力。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孩子学业不理想,需要各方分工合作、凝聚合力,通过营造良好环境、优化教学方法等,让祖国的花朵在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对于学习困难,则要分清哪些是医疗问题,哪些是教育问题,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为他们克服困难提供坚实的依靠、有效的帮助。
2月16日 《人民日报》 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