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科学方法和实践路径

■林慧珍

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法宝。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为我们理解和把握这一论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亮明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政治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浸润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情感、为人民的担当,彰显了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和人民至上的鲜明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展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的精神品格。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鲜明的精神特质。回顾百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正是坚持自信自立的创造精神,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要坚定“四个自信”,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以更加强烈的历史担当和积极的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出新的贡献。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的鲜明特质。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和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让“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论断绽放出时代光芒。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凸显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原则方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鲜明指出:“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既要以目标为着眼点,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以增强方向感、计划性,又要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以增强精准性、实效性。”坚持目标导向,就会持之以恒朝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行;坚持问题导向,就会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在破解问题中推动事业发展。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问题,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态度。系统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要求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发展的观念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系统观念是一种工作方法,要求在推进工作中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整体推进。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了党的理论创新的责任担当。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我们党是在中华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将天下为公的情怀与为人类求解放的使命自然地结合起来,凝结生成了胸怀天下、协和万邦的价值观。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