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印信承古今

小印章网上建成大市场。

曲阜制印领军人丁辉在方寸之间传承“儒家文化”。

曲阜印社的成立为挖掘艺术人才,传承金石篆刻起到积极作用。

年轻力量让山东手造更青春。

传统篆刻吸引外国友人驻足。

“传统文化+互联网”,曲阜印刻借网腾飞。

曲阜印刻,走进文博会。

印信文化产业园。

印章之美,超越方寸。

金石篆刻中的匠心传承。

印章,承载着中华诚信文化。

一代代传承人默默坚守。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掌上济宁讯 刻刀飞旋、石屑腾起,刚劲而隽秀的字体在巧手下刻于尼山石上。12月16日上午,“曲阜印社”创作室里,时而安静篆刻,时而热烈探讨,10余位篆刻艺术家和篆刻爱好者围坐一堂,切磋技艺、交流心得。
据了解,“曲阜印社”成立于12月9日,以开展篆刻艺术、篆刻理论、印石研究、交流展览为己任,传承研究印学,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需要交流碰撞,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大到国家之间的文明互鉴,小到个人之间的技艺交流,在互动中更容易得到进步。”曲阜印社社长丁辉说,“印社刚成立一周的时间里,社员们经过不断地交流和研讨,都有不小的收获。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印社社员,更是文化与艺术的传承者、传播者。”
印者,信也。印信是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和重要载体。从古代信物到当代书画,从80年代孔林门前的摊位到年售千万枚印章的孔府印阁,从中规中矩的石印到各式各样的文创印章……对于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而言,印信文化悠久而深邃,传统而又现代。
近年来,曲阜以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方针为指引,深入发掘儒家诚信思想的精髓,发挥篆刻资源富集优势,研究出台《“中华印信城”建设实施方案》,聚力打造“印信之城”城市文化新名片。让“印”在城市血脉里的文化传承,“刻”在群众骨子里的文化自信打开印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门。
在今年召开的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孔府印阁设计制作的伴手礼成为传播中华印信文化的载体。每个印章都独一无二,用参会嘉宾的名字定制,刻有不同的“金句”。
诚信是儒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诚信密切相关的印章是最重要的信物之一。孔府印阁总经理刘鹏说:“作为论坛伴手礼,我们希望通过‘印信’这个小小的载体,向世界传播中华印信文化。”
“点点关注加加团,传统手艺不失传!欢迎大家来到直播间。”首席篆刻师孔令佳在直播间里一边刻字,一边招呼。如今,孔府印阁日产印章2.5万枚左右,开发了寿山石、胎毛、铜等多种材质的印章,设计了儒家经典等千余种主题,十二生肖主题出生印等富有“网红”属性的新品赢得市场青睐,在电商平台上拥有6家网店,众创网店100多家,篆刻印章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石印产品网上销量全国第一。
在推进印信文化资源衍生转化的过程中,曲阜以孔府印阁为依托,推出儒家经典、《习近平用典》、向党的二十大献礼等主题印章180余枚,并打造以印章为特色的“曲阜有礼”手造品牌产品。
目前,曲阜正大力实施孔府印阁篆刻文化产业园改造提升项目,建设印信历史文化长廊、篆刻艺术馆,扩充直播间至50间,可容纳200人同时直播,充分利用网红直播团队,特色篆刻产品竞相“出圈”,有效推进“互联网+文化”新业态发展。筹备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着力搭建印信文化宣传推介、产业交流发展新平台。
为推进印信文化走进群众生活,曲阜在传统文化“八个融入”体系中,将篆刻教育、诚信文化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学生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层面。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文化广场等平台开展参观和非遗体验活动,通过“博物馆+课堂”形式,助推书法篆刻技艺进校园。同时,发挥书法爱好者、篆刻技艺传承人、基层文化队伍等作用,开展篆刻技艺普及、篆刻书法体验活动80余场,推动印信文化走进百姓视野。
■本报记者 杨国庆 本报通讯员 陈曙光 张艳 摄影报道
 登录
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