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张玉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依靠传统文化的强力支持和持续赋能。

推动“两创”提质,挖掘传统文化丰富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推动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持续推进,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断被彰显。为更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进一步推动“两创”提质增效,深入挖掘“小康”“大同”“天下为公”“重民”“安民”“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服务现代化的丰富资源,充分换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践行“两个结合”,激发传统文化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百年历史本身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展现磅礴伟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贯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近现代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为内核的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水乳交融中,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要继续践行“两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促进传统文化的再升华,激发传统文化新动能,实现各民族的团结进步。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需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这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更需要做好中华文化传承,以文化交流和文化教育引导社会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通过多方合力,将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人们心中,让各族群众时时处处感知中华文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和精神之源。只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的未来!

(作者单位: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