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院创业宽

农家小院创业宽

    

缝纫电机鸣响、绿色食品飘香、特色养殖走俏……在汶上县义桥镇房柳村一些普通农家小院里,一个个创业梦想正变成现实,升腾着村民的致富希望。这是汶上县供销联社驻村工作组继成功推行土地托管模式后,结合全民创业,盘活院落发展经济的真实写照。

 

家门口实现再就业

 

在入户走访谈心交流中,驻村第一书记何树伦了解到,村里有向外地服装加工企业输出劳务的传统,大部分留守妇女都有从事服装加工的经验,因为婚后照顾家庭,无法外出打工。发挥这些人的技术优势,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成为何树伦的一桩“心事”。当过县织布厂厂长的何树伦,卯足了劲,利用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四处联系服装加工厂商。经过多方联系和洽谈,引进了济宁泽欣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服装加工项目。



为让服装加工厂尽快落户投产,何树伦协调部门按每年3000元的价格,租赁村民的闲置院落,并筹措资金2万元,铺设了专门的生产电线,安装了照明设施,搭建了院棚,改建后厂房近300平方米,服装厂优先招聘本村村民。就这样,近40名员工的服装加工厂顺利投产。考虑到农村实际,服装厂采取人性化、宽松式管理模式,员工可灵活安排上班时间。为鼓励工人多劳多得,除采取计件工资外,服装厂还设立了考勤奖,工人连续工作10天,即可领取考勤奖,增强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现在,一提起服装加工厂,村里的妇女便打开了话匣子,“不出村、不耽误事就能和外出打工挣一样多的钱,真是感谢何书记帮俺引来这么好的项目啊。”

 

帮助能人创家业

 

第一书记何树伦抓住全县加快推进全民创业的有利时机,培养了一批有创业潜力的村内能人,帮助他们在方寸小院,做起了大文章。

徐恩忠和史宪柱是公认的“致富能人”,凭借一技之长,小日子过得很是红火。徐恩忠加工面条,史宪柱做面点加工,加工的面条、烤油饼在附近村小有名气。受制于资金和市场,两人都不敢贸然扩大规模。何树伦想之所想、帮之所盼,协调资金20万元为两人购买了面条、烤饼、油饼加工设备,改建了厂房。现在,“绿叶”牌面条日产量提高到1000多斤,烤饼面粉用量每天800余斤,两项日收入均近千元,还能吸纳劳动力15人。此外,借助县润丰农产品有限公司的销售网络,产品供应到城里各餐饮店和居民的餐桌上。

刘来路是村里托管服务队的骨干,20多岁,头脑灵活,一直盘算着发家致富的路子。在网上看到养殖斗鸡项目效益不错,于是找到何树伦给出主意。何树伦经过深思熟虑,觉得应该帮帮他。于是带领他到泰安实地学习斗鸡养殖技术,并出资1万余元购买鸡苗1000只。第一批鸡卖出后,净赚2万元。手里有了技术和经验,刘来路准备免费为街坊邻居提供鸡苗,等鸡苗长成后回收,售出后提取一定的费用,既增加了销量,又带领全村一起致富。

 

大学生实现创业梦

 

刘红岩,走出大学校门时就立志于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毕业后做了市场营销,慢慢积累着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刚想尝试创业却因父亲身子不好,只能辞职回家,但创业的梦想从来没有熄灭。听朋友说养蝎子行情不错,刘红岩就想着发挥所学畜牧养殖的专长在家乡边创业边照顾老人。“刚开始那会儿,由于没吃透蝎子的生长习性,育种率极低,眼看投的钱要打水漂,心里很着急。”刘红岩回忆起当初还是有些心悸。

何树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找到了刘红岩,向他讲解一些成功人士创业的经历,鼓励他坚定信心,勇敢摸索,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创业梦。为此,何树伦一方面打听养殖蝎子的有关信息,带着刘红岩一起到济宁唐口镇学习蝎子养殖技术和先进经验,考察了解市场情势,另一方面联系有关部门或翻阅资料,帮助收集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并陪着刘红岩上门帮助协调。就这样,在何树伦的帮助下,刘红岩凭着一股执著创业的钻劲,利用自家闲置的小院落,引入立体恒温养蝎技术建了两大间蝎房,技术经验逐步成熟,经过几个月发展到3万余元的规模,育种率始终保持在20只以上。

经历了起步时的迷茫、创业过程的艰辛,刘红岩现在成了养殖“专家”,蝎子的生活习性、繁育规律、市场行情,他都谙熟能详。想起这些,他由衷地感叹道:“是何书记给了我鼓舞和帮助,他是我创业的老师,让我挺过了道道难关。”

就这样,昔日不起眼的农家小院,如今成了房柳人的富民支柱。不难预见,随着庭院经济的不断壮大,一只只“金凤凰”将飞出小院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让房柳村一步步走上富裕美好的康庄大道。(作者:王琨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