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勇毅前行
本报评论员 刘太福
汗水浇灌收获,实干成就梦想。7月26日,我市发布了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情况:2022年上半年我市生产总值为2580.37亿元,同比增长4.1%,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一组组好于全国和全省水平的亮眼数据,令人欣喜,令人振奋。
事非经过不知难。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锚定争先进位目标任务,积极应对各类不利因素影响,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深入创新经济运行调节机制,着力攻坚重大项目建设,精准施策助企稳产达产,良好发展态势进一步得到扩大和增强。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之所以表现较好,是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紧紧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跨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奋斗目标,以“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胆略气魄,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在当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回顾上半年,我们加快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实体化运作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聚焦“231”产业集群,创新开展“干部助企攀登”活动,大力实施科研院所招引、高端人才引进、高新企业倍增、企业研发普及、关键技术突破“五大计划”,扎实推进“企业攀登、千亿技改、企业上市、要素保障、企业家培育”五大工程……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居全省第2位。回顾上半年,我们发挥内河航运独特优势,成立现代港航物流发展指挥部,大力推动内河港口向开放港口、散货运输向集装箱运输、传统运输向新能源运输“三个转变”,加快形成贯通东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的全国性物流大通道,港航物流取得明显突破。回顾上半年,济宁都市区加速融合、县域经济竞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释放……一系列关键数据,既有量的扩张,又有质的提升,勾勒出济宁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也折射出其中蕴藏的潜力与韧性,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与全市浓厚的创业氛围、火热的发展实践相互印证,从中展现的,是我市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更是全市上下加压奋进、开拓创新的昂扬精神风貌。炎炎夏日,锐意进取的孔孟之乡,处处澎湃着厚积薄发、跨越崛起的强大动能,呈现出全力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的动人景象。良好的精气神,是干出来、拼出来的。在项目推进第一线,在双招双引最前沿,在创新发展各领域,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靠前发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快落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稳蹄疾,新兴产业拔节生长……广大党员干部以“严、真、细、实、快”的优良作风,事争一流、唯旗是夺,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干劲十足,确保各项工作高效率、高质量推进。
成绩鼓舞人心,更催人奋进。当前,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盯牢重大项目建设,跟紧各类要素保障,抓实消费政策刺激,增强发展内需动力,夯实经济基础,巩固向好势头,全力冲刺三季度,在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的火热实践中,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