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东手造”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日,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举行“山东手造·优选100”授牌仪式,济宁9个单位入选5个单位获提名,充分展示了我市开发旅游产品的优势和潜力。

山东是传统工艺大省,工艺品类全,发展均衡,基础雄厚。山东启动的“山东手造”推进工程,以推进文化“两创”为着力点,以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美好生活需要为突破口,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和凝聚文化自信的力量。我们要以更加具体的发展举措,更有力度的推动力量,创新性、提升性、联动性的科学规划,把握发展机遇,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山东手造”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和凝聚文化自信,实现共同富裕的新的澎湃动力。

让“山东手造”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山东手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创新力量助力“山东手造”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手艺,也是守艺。在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山东手造”既要加强保护,又要力求创新。“山东手造”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优秀非遗资源,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涌现。如邹城市深入挖掘利用孟子思想、母教文化、邹鲁文化、伏羲文化等资源,全力培育手造产业,推动“山东手造·邹鲁尚品”成为撬动产业、造福百姓的城市新名片。文化自信,来源于创新力。弘扬传统文化,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吸纳时代精华,继往开来、守正创新。

让“山东手造”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强人才的培养。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山东手造”非遗传承人离世,也有的非遗载体、技术存在不易保存的情况。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和数字手段,通过编辑、出版图书,制作纪录片、慕课、短视频,开展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记录,建设非遗资料多媒体数据库,让非遗在公共文化产品的优质供给中保护、传承。“山东手造”人才传承上要扩展形式,传统的师授徒、父传子的传承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非遗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凝聚非遗传承人才力量,将非遗传承人培养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包括基础实验、传统工艺实训、现代烧制技术实训、生产性实习、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系统的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鼓励本地优秀非遗文化“走出去”,通过搭建非遗研讨、文创比赛、短视频比赛、非遗博览会等平台,积极“走出去”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文创设计和推广工作,不断激活非遗的内在生命力, 为“山东手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储备人才,实现薪火相传。

打造“山东手造”品牌,绝不是简单地将非遗或传统工艺捡拾起来,而是要“传承”和“创新”兼顾,使其更现代化、当代化、生活化,告别束之高阁的“收藏”属性,更多为美好生活服务,这背后是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我市部分“山东手造”的走红,正是找准了艺术和实用的结合点。我们要把“山东手造”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让它们成为济宁撬动产业、造福百姓、叫响品牌的山东“金名片”。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