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元的美学观指导城市建设

■张建军

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既有主观因素的作用,也有其客观规律。这种美学观总结包含了以上两种美学观点,在此不再赘述。如何应用美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城市建设管理发展?

一些县市区乡镇,在商业店面门头的管理上的指导思想理念误区比较多。例如,对店面门头的设计管理过于简单化一,管得太死。很多地方要求商业门头统一尺寸、统一样式、统一色彩,甚至统一字体。远看都一样,让人以为是同一个商铺,同一家公司,缺乏特色,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实中,但凡是好的门头设计都是别具一格、风格各异、个性突出的,能够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消费者的眼球,这也是提高商家经济效益的手段和营销策略之一。

例如,有的虽然只有一间小门面,但是把1—2层楼连起来整体设计,或者是整个上下两层横面展开进行整体设计,运用一些没有用过的材料材质,有的甚至是廉价的、废弃的材料,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城市建设管理上也是这样,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向大城市学习、看齐,没有突出自己城市的个性特点,到处都是新建的几乎同样风格色彩的高楼大厦,最后搞得全国都一个样,丝毫没有地方的特色、特点,导致游客没有看和玩的兴趣,我们现在去一个中国的城市就等于走遍全中国的所有城市了。再让我们看看国外,特别是西欧国家都是几乎完整地保留了历史上的古典的著名建筑,修旧如旧,游人如织,所带给游客的既有审美感受,又有历史价值。

国内的一些城市,受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如果紧跟在一二线大城市的屁股后面完完全全地照搬模仿他们的审美模式和城市管理思路、发展路径,我们就永远也不可能异军突起。我们只能另辟蹊径求发展,特立独行,才能以小博大,出奇制胜。试想,如果想当年我们不扒掉城墙,不扒掉铺着大条石的老街、吕家大院等等很多的景点和著名建筑,而是保护起来,修旧如旧,再到城外去建新的现代化城市,那么我们现在就一定会吸引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眼球,成为更具特色、更富有历史积淀的古城了。

令人遗憾的是前些年我们又拆除了济宁一中的德国教堂和L形木质办公楼,这些都是经典的历史建筑,都是有内容和故事的。济南火车站的拆除也曾经是一个更加典型的案例。相反,一些西欧国家都是几乎完整的保留了历史上的古典的著名建筑,修旧如旧,去了就感觉穿越时空进入了历史的长河,游人如织,所带给游客的既有建筑的审美感受,又有历史的学术价值,让游客能感受到即便是一个小国家也有其自己辉煌的过去。

但凡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都是有其独特特色的,如苏州园林、闽南的五彩琉璃瓦高挑檐民居建筑、上海的外滩、青岛八大关的德国风情别墅区、安徽的徽派马头墙建筑、福建的南靖土楼。从高耸的布达拉宫到雄伟的天安门;从水城威尼斯到水乡乌镇;从广西壮族栏杆式木楼到贵州侗族民居干栏楼房、鼓楼建筑;从现在人们普遍升级的对高端家装设计的个性化追求到乡村民居的独特田园风貌:无不是鲜明的个性、独具匠心的设计才能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模仿是最简单最省劲最保险的办法,但也不可能创作出流传百世的绝世佳作。

鲁迅先生说得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毛主席也曾经在指导文艺创作时提出“百花齐放”的总的指导原则和总方针,文艺欣赏也是审美活动。这无论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的室内外装饰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城市的管理、运营,文学艺术、表演都是如此。总而言之,美不是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美是多元的、多样的、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客观现实中的。这和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各行各业要把创新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理念是一致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兴行业、新兴科技、新兴工业技术、新兴的金融及支付方式,农业生产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单位:济宁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